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堂吉诃德》:因恶搞而丧失内涵

(2009-09-02 02:19:49)
标签:

堂吉诃德

孟京辉

杨申

戏剧公敌

戏剧

文化

分类: “申”邃目光(独家剧评)

本文的删节版发表于9月4日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

30日在中戏看了《堂吉诃德》的彩排,当晚便和铁钢老师与老象等人聊了戏交换了意见,大家基本意见一致。但我还是沉淀了两天没有动笔。有不少朋友在msn或者当面问我:“为何还不动笔?我们等着看剧评呢。”可能每个人的心态不同,但这样一部大戏如果不写,仿佛又少了些什麽。赶快写完,供大家交流分享。

演出前听说,该剧长达3个半小时,并且没有中场休息,于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但最后一看,孟京辉出于对观众忍耐力的考虑,还是删节了戏,只剩下了两个半小时。欣慰!但依然觉得长,并且长得缺乏吸引力。

实话实说,在开场后的几十分钟里,我着实被“惊诧”了一番:多媒体幻灯和插画幕后音后,便是接踵而来的大段独白。“老孟要玩严肃了?”存在这个想法后,更让我坚持要坐着看完这部戏——虽然戏很沉闷、甚至有些不知所云,但这种东西在孟京辉戏剧中是很少见的,特别是最近几年。

郭涛虽然是个优秀的话剧演员,但毕竟多年没有在舞台上翻滚,因此在台词和形体上已经显现出吃力。大段的独白因剧本原因让人难以明了,更无从谈感动。假使不是之前读过原著,恐怕接受起来存在巨大的困难。

然而,这短短几十分钟的“严肃”后,《堂吉诃德》又走回了孟京辉戏剧的老路:噱头近乎于洒狗血,以博得观众笑声为主要目的。如果说孟京辉在表现乡下人身上的那种粗俗,那只能说只呈现出皮毛。毕竟,粗俗和低俗并非一个概念,仅仅靠什麽“脑袋塞进屁眼”“你姥姥”等低俗词语,恐怕也未见得就是“先锋愤怒”的表现。虽然有些人笑了,但嗤之以鼻的人也不在少数。同时,穿着女裙的男人、方言话随之而来。又让人看到了那个故作效果且媚俗、搞笑且手段贫瘠的孟京辉。观众的笑声来了,但《堂吉诃德》作品本身的分量却消失了。

 

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是作品的内涵之一,我甚至在想,孟京辉是否在自比堂吉诃德?如果说他也像堂吉诃德一样,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戏剧,那大可以借堂吉诃德之口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说白了就是:“我就是理想主义,我就是活在自己的戏剧之中,你们他妈不理解我是你们SB!”(这是孟京辉的经典语录)。假使真要这样,那不如从头到尾玩一把严肃,把这个理想主义做到极致,而不是需要在尝试一下之后,依然要靠恶搞来救场。

戈大力和我说,很多东西没办法,因为毕竟要商业化,要考虑观众,完全做严肃不可能。对此观点我能理解,但不能完全同意。做高雅做庸俗都没问题,但前提是要做得好看,做得巧妙。如今的《堂吉诃德》没有任何技巧而言,特别是对于演员来说。歌队形同虚设,除了笨拙地展现点形体或者做个粗糙的场面外,没有任何意义。作为主演的郭涛只演出来了堂吉诃德的执拗,却没演出更多的内涵,让堂吉诃德变得不可爱、不丰满。虽然,在原著中堂吉诃德的人物变化也不多,但放在舞台后则必须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多面塑造,否则看小说就可以了,何必要看戏?至于刘晓晔扮演的桑丘,除了低俗和搞笑外做到了极致外,也再无其他,缺乏那种塞万提斯笔下的“小农意识”、单调得缺乏让人思索的空间。

可以说,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只是在努力去接近形,而没有神。很多人认为多媒体效果的运用感觉不错,但我却认为多媒体却恰恰证明了孟京辉对于排演演员戏上的弱点。看过戏的人都可以仔细回想,每当导演无法完成大场面、无法让演员有更强的表现力时,多媒体效果就会“及时的出现”。比如大战风车,比如与白月骑士的对决,明显是导演没有更好的办法让演员展现,而这些场面恰恰是堂吉诃德的“戏眼”所在!这些原本应该用歌队、用演员形体、用整体或个体造型来展现的东西,被多媒体“喧宾夺主”,且内容无非是交代和说明,只能说是产生了“图解”效果。

其实我很想看孟京辉正正经经玩一把严肃,玩一把诗意独白,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一个导演在艺术上的功力与前进步伐。但很遗憾,后半场的演出依然是老套路,依然是曾经的孟京辉,没有进步,并且在技巧上更显匮乏。如果可以,我宁愿看到犹如前面一般沉闷的独白,也不想再看拙劣的恶搞。一句话,玩就玩个极致,又想弄点厚重增添思想,又不想丧失恶搞失去廉价的笑声,这种功力恐怕任何一个导演也达不到——甘蔗没有两头甜的,两头都不靠,只能是让这部作品丧失应有的魅力。

 

演出结束后,有个西班牙记者采访我和老象,我们也都说了一些各自的看法。最后,我把当时的回答写出,算是对该剧的一个总体点评吧:

“孟京辉是中国最具有实验精神的一位导演,他很乐意于开发一些观众没有看过的新东西。但是,话剧本身依然是表演的艺术,而不是多媒体的艺术。多媒体元素不能没有,但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图解。目前,我留有印象的只有一些投影,但对于戏、对于演员本身,没有太多的感受。这部戏里存在不少噱头,但并非你所说的中国式幽默。中国的幽默并非就是现在呈现的东西。相比华丽的视觉,我更希望能够看到一个吸引人的剧本,几个生动鲜活的角色。如果这两点都不存在,那么很难说是一部好戏。我不知道西班牙人是怎么看待这个作品,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并不喜欢,因为它丧失了很多本应该保留的东西。可以说,这部戏并没能够呈现出原作的内涵,相反只能又让我再次看到了一个遗憾的孟京辉作品。”

 

Ps:如果,我是说如果。孟京辉真能把戏排得像戏开始的时候一样,一直延续到结束,那么我会为他喝彩,而且是起立喝彩,说一句“老孟你牛逼”。但现在来看,很多东西他依然舍不得。或许是戈大力所说的,因为删掉了一小时的戏,因为为了观众。但我只想说:“谁说观众只能接受恶搞?只能接受噱头?作为先锋旗帜,本身就应该去引导观众,而不是去取悦观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