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樱桃园契诃夫林兆华戏剧杨申戏剧公敌申邃目光剧评文化 |
分类: “申”邃目光(独家剧评) |
首先是剧本。《樱桃园》是喜剧,而不是悲剧,相信不少人明白,但是却难以压抑剧中那种悲剧的情绪。林兆华在演出说明书上写道,说是要排出斯坦尼没有排出的那种喜剧性,但整场演出丝毫看不到。只有一群似是而非的演员在那里或者装傻或者装疯或者装激动地去装人物!被删节后的剧本让每个人物变得单薄和无力,甚至让观众根本摸不清一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到底是干嘛地!《樱桃园》的喜剧性不在于噱头,不在于台词,而在于一种创作的态度,是应该用一种很轻松、很诙谐、让人物“真诚近乎于耍宝”地去生活。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个性而非脸谱化地交代剧情,他们都在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不认为自己有错,更不甘心于接受事实。有的人在自欺欺人,有的人在强颜欢笑,有的人在努力维护梦想,有的人根本不明方向……这一群人组成了樱桃园中的人物,组成了当时俄罗斯社会中的种种面孔,甚至能联系到当下社会的现实情况。这才是名剧的魅力,是用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鲜活人物支撑起来的,而并不是某一种概念或者意识!换句话说,整几句深奥的导演阐述很容易,把戏排得好看才是难题,特别是对于契诃夫作品来说。契诃夫的剧本本身就缺乏明显的矛盾冲突,如果再不开掘剧本,外化行动,那恐怕绝大多数观众都得睡在剧场里。
对于林兆华导演的戏,我一直很期待的。有一些戏还是很喜欢的。但是从这部《樱桃园》中,我看不到丝毫有价值的导演处理和语汇。别和我说什么这就是契诃夫戏的风格,我所看过的所有版本的《樱桃园》无一不是以“好看”作为第一位的。“导演处理不露痕迹”并不等同于“无处理”或者说“处理得幼稚”。一部戏让我感到林兆华导演目前已经近乎于“自我得走火入魔”,樱桃园被罗伯兴买下了,柳包芙就把柜子之类的东西推到以表示心灵打击、樱桃园失去?最后一幕里所有人物在舞台上“走柳儿”表现得是什么?把剧本原有的台词打乱处理,把对话变成叙述,这种新形式的目的是什么?除了交代恐怕看不出其他!人物贯口一般地倾诉犹如疯魔,这就是体现喜剧感和嘲讽感?特洛菲莫夫掉在半空是为什么?因为他充满理想还是别的用意,或者是为了画面好看?我不想把“图解”和“幼稚”等词语用于一位中国戏剧的大师,但实在难以看到任何高明之处,包括钥匙的声音、砍伐樱桃树的声音等等,原本在剧中应该成为重点处理的元素,目前都显现得如此地羸弱与可有可无。莫非这就是一种自我的标新立异?
由于剧本的改编与导演处理等多方面原因,舞台上没有任何一个活的人物,都是一种脸谱化效果甚至是粗糙的脸谱。人物没有血肉,只有叙述与交代,而且到最后甚至不清楚想要交代的到底是什么。这一点又得说道导演上去,这个戏究竟想表达什么?人物在舞台上折腾究竟是为了什么?你可以不要人物塑造,可以找很业余的演员,但你必须让观众明白你要做什么。知道了以后才能看如何通过演员的表演或者外部处理来展现,否则凭什么让观众在无法接受理解人物的情况下接受演员的表演?
舞美和灯光是我所喜欢的,设计、机调、色彩等等我都很能接受,特别是一些灯光的处理,语汇性很强,值得称赞。但很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灯光舞美与戏本身没啥太大关系,或者说与表演的展现、导演的处理脱节。看上去是一副好画面,但一旦走戏,那么能称赞的就只有好看二字了。
看了戏以后,我出门大笑,笑的是什么很明确:原来我们中国第一大导对契诃夫的解释与诠释也不过如此!怪不得每个投资人闻俄罗斯戏、闻契诃夫戏便桃之夭夭!为什么观众一听说是俄罗斯戏便束之高阁!为什么在国外连老人孩童都能看懂的戏在中国被冠名以“难懂复杂”!其原因有四点:
1 创作者根本读不懂契诃夫。契诃夫到底在说什么?我敢直言,95%以上的人对他的作品的解读都是从所谓的专业书、教材书、理论书里来的。很多专家不遗余力地去开掘深奥,不负责任地去将作品围上一层层的高墙,让人认为“难懂便是深奥”。排契诃夫作品不能仅仅看剧本,要去看很多相关资料,包括其创作前后的生活情况以及情感经历,否则很难从剧本中开掘出作者的意图。契诃夫作品不是架构剧,但是只要有能力推敲,每一句话、每一个停顿都是有很强的行动与矛盾在其中蕴含。
2 广大导演们不敢随便排契诃夫。这个原因一是作品的确在受众上缺乏力度,可能会费力不讨好;另外就是自己的功力难以驾驭,按部就班地排现实主义演员不容易达到,而且难以显示自己的独特导演视角与手法。因此,每当谈及契诃夫作品,总会听到诸如“中国演员演不了”“中国观众不接受”等语言,而很少有名导演敢站出来说:“我就是读不懂契诃夫!我就是没能力来排。当然,这种丢面子的话是不能说地,想当大师必须得排个契诃夫,要不然会少点什么,所以赶鸭子上架也得弄个,哪怕不了解俄罗斯人文情怀、不了解剧本深意,也得把作品当一个载体。“我排的不是你契诃夫,而是我自己!”这话可以说,我也想说,但是前提是你也得把你自己说清楚了!
3 “大师吹鼓手”泛滥。每个名导身边都有一群人,这些人说朋友也行,说粉丝也行,说利益呼唤也行。出于各种目的,他们对于“唯大师论”的概念深谙其道。只要是大师排了戏,那就是一个字:非常好!好是一个字,非常是必须要加上的,因为不允许人怀疑,特别是观众!观众你丫觉得不好看是你审美水平低,是你没文化,不是大师的戏排得不好!这是吹鼓手最擅长做的事情,当然,也有一些导演亲自出马以增强力度,不把观众忽悠成傻逼誓不罢休。因此,我们的艺术家们犹如雨后墙根的蘑菇,不知怎么就冒出来那么多。大师的称呼也开始“平民化”,有的是别人叫的,有的是自己鼓励别人叫,有的是自己给自己叫。观众有时候倒也真吃这一套,明明是被骗了好几百块钱的票款,还得硬告诉自己要提高水平。可悲!所以包括俄罗斯戏在内的所有名剧,似乎只有是大师排才有保障,因为名头在那里摆着,名字就是票房!额外再多说一句,任何大师也不可能每一部戏都是精品,任何大师的艺术成就也不一定是逐年递增,任何大师的艺术青春也不见得就是永恒!所以,适可而止吧!
4
观众们不敢去看。这个原因是上述三个原因综合起来导致的结果。我不相信中国观众就只爱看恶俗搞笑,就一定会抵制经典,怎么可能国民欣赏水平会如此低下!能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上演的名剧,难道中国观众就没那个水平欣赏?笑话!之所以说很多时候名剧无人关注,并非人们不想去看,而是被吓怕了——被我们的创作者的水平吓怕了!既然都是花钱看戏,看搞笑剧起码还能图个乐,看名剧看不懂不说,还得怀疑自己的水平,那何必去看呢?久而久之,名剧特别是俄罗斯戏在人们印象中就是又不好看又难懂,无怪票房会有压力!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也正是名剧得不到重视,只有少量大师或者国家院团敢排的原因!
又到最后收尾的点评了,真让我觉得无奈甚至无言,但是还得说:“我不否认林兆华的导演艺术,但对于这部《樱桃园》来说,他没有读懂,或者说没能呈现好,再或者说契诃夫的作品不适合林兆华。契诃夫所想表达的,并不仅仅是樱桃园是否被买卖,更多的是在描写社会变革下的种种人、种种思想意识,因此将戏集中在剧情交代而不在人物是林兆华并未读懂的根本原因。另外,对于俄罗斯情怀与表达的不熟悉也对该剧造成了负面影响。太过自我的表达严重削弱了剧本原有的精髓,只能说是在探索精神上的支持,在演出效果上的绝对否定。遗憾,非常遗憾!”
如果说19世纪末的俄罗斯社会难以让观众们理解,那我再做一个狭隘一些的“情景替换”,以证明名剧并不难懂:这不是樱桃园,而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拥有者难以用现代的商业经营方式去打造,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建议,只是留恋曾经的辉煌。在公司里有各种员工,他们有的人想跳槽,有的人想留守,有的人见风使舵,有的人抱有新的幻想,有的人想最后地榨取价值……最终公司被拍卖了,被一个老板并不重视的实干者收购了,他虽然在情感上留恋原有公司,但为了利益依然坚持推翻重建……原有的是否一定都差?新兴的是否一定都好?在这种变革中,别人在做什么,我该去做什么,这是剧本留给观众们的思索。——如此“简单化”地描述,没有观众会看不懂吧?!这虽然有一些“复杂问题简单化”,但是却能让当今的观众最感性和直接地去理解。即使我们不一定要现代化、中国化、但在原本就有距离的基础上再用形式来疏远,那正是该剧失败的原因!
ps:不知道这篇文字是否又能给我增加多少“敌人”,我欢迎任何人来论战。有些东西具体的写出来就太多了,可以就任何一个处理来交流、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句台词来探讨。对于俄罗斯戏、对于契诃夫戏,我随时奉陪,永远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