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部话剧聚集了《开心晚宴》的搞笑,《恋爱的犀牛》的情感,《哈姆雷特1990》的效果,《奋斗》的教育意义……那它一定是一部好戏吧?集开心、感动、成长于一体应该是当下最有票房吸引力的佳作吧?如果你这样认为,就请往下看。
“山寨”一词近年来越来越热,从电视购物中的手机、手表开始,到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已经近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去年曾有媒体称,山寨话剧出现了——但我认为媒体对于山寨话剧的定位不准确,《麻花》等只能说是艺术水平较低的话剧,而并非山寨话剧。直到前些天我才领略到了啥叫真正的“山寨话剧”,它就是集第一段内容于一体的《如果,我不是我》。
回忆起看戏之前,我曾邀请丁老师一同看戏,但因故未能成行。可却得到了一个消息,说是该剧看不看亦可……看完了以后只能感觉是“四不像的山寨戏”。
之所以说《如果,我不是我》是山寨话剧,是其具有超强的“山寨气质”,同时具有更加超强的商业气息。该剧力求达到“先逗乐,再煽情,最后教育”,试图让观众的情感跟着剧情来“翻云覆雨”……
开场与《开心晚宴》、《谁家老婆上错床》等喜剧极其相似,均是以“误会”“错位”来打造喜剧效果;之后,便是情感轰炸,又是上床又是报复,如果主人公不是唱歌而是大段独白,那恐怕我真会认为《恋爱的犀牛》重现;升旗的回忆,很有《打野鸭》中“回忆青春”的影子;风扇的倒影颇似《哈姆雷特1990》;选择人生的主题很“教育”人,犹如《奋斗》一般;最后主人公推到墙露出门,据说与《和空姐同居的日子》有些雷同(这一点是听北京电台的张默说的,因为我未看那个戏)……
好一部《我不是我》!正如剧名一样,没有一个精彩地方具有自己的特色!莫非这才是导演的本意??开场通过搞笑来抓住观众;但又不满足于等同于一般恶搞,于是便用情感轰炸,弄个女人哭得一塌糊涂,先后与两个朋友上床,突出愚蠢与不幸;再就是把情感和事业生拉硬拽进来,一个脸谱化的母亲满台大闹以激发矛盾冲突,颇似个中戏导演系一年级的事件小品;好容易要结尾了,逃婚成了“正确认识了自己”,泪洒满台表现了女性的悲惨与无辜;当然,还有最点题升华的——勇于选择自己,图解一样地推到了墙冲出了大门,与该导演曾经的作品《三姐妹》中的箱子中撒出球的处理如出一辙……
说道剧情,但凡看过的人都会觉得牵强,有些生拉硬拽,人物普遍脸谱化,没有任何可开掘性。不知道这是否是商业性的要求?“戏不够,音乐凑”的概念可是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每次到了矛盾冲突的焦点,必然是出现音乐来化解,无论是背景音乐还是现场唱歌,真是又像京剧又像音乐剧,仿佛只要唱了一切便迎刃而解。我不否认这部戏的音乐很好听,但是这不是戏剧学院的音乐音响小品,看似音乐表达了情感,但实则是在为“如何解决矛盾”进行偷懒。
我不想谈什么理论上的“演出的艺术完整性”,但这部戏给人的感觉就是“四不像”,每种东西都想沾着点,但每种又都走不到底,只能是浅尝而至。脸谱人物和情节剧是“斯坦尼流派”的精髓?记得当初我看周申和刘露一起创作的《三姐妹》时,曾经很欣赏,虽然那个戏并不具有契诃夫的神韵,但却是一部不错的现实主义舞台剧。而现在的《我不是我》,让我不敢相信是二人的作品。它太商业了,太功利了,太急不可待地卖票了。
我记得去年青戏节,周申好像是自比斯坦尼还是契诃夫,称自己和伟人一样是靠家里养活着创作。现在看来,莫非当年这二位大师也是在靠家里养活着排或者写这样的戏???明明有能力去排一部好戏,为何非要如此去“讨巧”?过去我一直认为,周申是导演系2000班最有才华的一个,但现在看来,应该也是被商业的大潮淹没了……想想当年我在北青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俄罗斯国立戏剧学院的表演系主任瓦伦金谈周申的《朱莉小姐》,当时老头喝得有点多,中途退场并痛批该剧“演员为什么要上桌子”“人物是死的”等等,如果他现在看了《我不是我》,恐怕要意识到当年《朱莉小姐》的优秀了。
另外一个觉得可惜的是孙博。我记得有一年看汇报,好像是他演了《培尔金特》。孙博是个会演戏、能演好戏的难得演员,可是最近几部戏里,他所扮演的都是同一类角色——搞笑!也许是观众的认可,也许是投资方的赞同,他的表演越来越模式化。再这样下去,一个性格演员绝对会被变成一个特型演员!假如他能够看到此文章,建议他一定要改变一下自己以后的角色类型,否则就真毁了!!
过去商业剧的概念是吸引观众、逗乐观众,以“观众爆笑多少多少次”为卖点。从去年开始“笑着流泪”出现了,励志概念出现了,《我不是我》干脆来了个“一网打尽”,照单全收,把近年来大火的戏中的元素逐一“山寨一下”,以博得观众喜欢。这种“包圆”并非不行,但请融合在一起,不要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把戏分割,先搞笑、再煽情、最后教育。观众不是傻子,不是说你想让他的心如何动,他就如何动。真想做到这点就得多下功夫,再学学斯坦尼理论去。另外,就算是“山寨”,也请别似是而非,你拿个手表型的手机卖可以,但拿个尿壶当炒勺说是抗皱去斑增强记忆力,谁敢拿它保护爱车啊!
最有趣的是,看戏的时候,一个不到10岁的小孩坐在我身后。当赵晓璐在台上表现悲痛欲绝时,孩子忽然一句“她没哭!”哎,童言无忌啊,孩子,你没看过《皇帝的新装》吗?!
ps:虽然我认为《我不是我》有问题,导演不应该是这个水平。但其呈现效果依然在目前很多时尚小剧场话剧之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