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经典戏剧的定位与排演

(2009-03-12 14:23:56)
标签:

经典戏剧

剧本

导演

剧作家

评论

杨申

文化

分类: 杨老师的教学课堂(无愧于心)

本文严禁转载,特殊情况请询问我的意见。

 

 

何谓经典戏剧?
       关于戏剧,经典一词的界限恐怕很难确定。你可以说《哈

姆雷特》是经典,也可以说《暗恋桃花源》是经典。你可以

说焦菊隐执导的《茶馆》是经典,也可以说孟京辉执导的《

恋爱的犀牛》是经典。《樱桃园》一定是经典,林兆华执导

的《樱桃园》一定不是经典。《龙须沟》一定不是经典,但

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一定是经典……
       经典分为几个种类,比如剧本的经典和演出的经典,同时

还可以细划分为剧本、导演、表演、舞美、灯光、服装等等

。在此仅以剧本为题谈。

其实经典剧本也分三六九等。没人会认为《雷雨》的价值

与《哈姆雷特》相同,没人会把老舍的地位与契诃夫划等。

因此对于经典剧本一词,也需要有一个划分。这种划分的原

则就是“时间与空间”。所谓时间是指该剧在世界范围内的

演出时段,是几年,还是几十年,还是几百年。空间则是指

在世界范围内有多少国家、剧团曾演出过。是几个,几十个

,还是几百个。当然,这些数字都是越多越好,越多越证明

其价值地位。
        从技术上讲,经典剧本其实就是对于其他演出元素要求

最少的剧本,以及只有大师才能排出光彩的剧本。说白了就

是所谓的“戏保人”与“人保戏”。有的剧本即使是业余演

员也可以演出剧本的内涵和神韵,比如《伪君子》《一仆二

主》《老妇还乡》《雷雨》等等。而有的剧本则是需要一定

的才华才能将其读懂和排演,比如《海鸥》《送菜升降机》

《朱莉小姐》等。当然还有一些剧本,是大家基本都能懂,

但是就看读懂的深度与排演水平高低的,比如莎士比亚的戏

剧、奥尼尔的戏剧等等。

从内涵上讲,无论是哪种经典剧本,都会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经得起人们的推敲。在一段时间内或者说很长一段时

间内甚至永恒的时间内可供人们思索。生存、情感、价值、

人性、社会现象这些主题多数会涉猎其中。如《哈姆雷特》

中的“挣扎与犹豫”,《三姐妹》中的“幻灭中期望”,《

等待戈多》中的“无休止等待”,《进入黑夜的漫长一天》

中的“无奈”,《脏手》中的“存在与价值”,《秃头歌女

》中的“冷漠与隔阂”等等,很多作品都已经将人类永远需

要思索和感悟的话题写到了极致,这些作品的价值远胜于一

些受到时代局限性、民族局限性的作品。


经典作家不一定写的都是经典
        很多人会把经典作家与经典作品等同,似乎只要是名家

写的就都会是不朽作品。这一观点属于“盲目崇拜”,人无

完人,再牛的剧作家也是人而不是神,也都会有自己的“青

涩期”与“成熟期”,因此在作品上也并不一定都能够成为

真正的经典。包括莎士比亚在内,也并非没有写过烂戏。有

的作家是“越写越好”,比如奥尼尔。从《天边外》到《进

入黑夜的漫长一天》,其功力和深度犹如涅槃。但也有的作

家是“越写越差”,比如曹禺。从《雷雨》的横空出世,到

建国后的“应景戏”,不知道该说是其自身的问题,还是社

会体制的问题。
        一个作家被成为经典作家,只是其大多数作品非常强悍

,或者说某一两部作品无人能及。并非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

就都是经典,并非是只要古老就一定是优秀。在审视作品是

否是经典的问题上,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标准

不同,但是横向和纵向比较后,会发现其中的高下。
        普通观众在面对作品时,千万不要认为“我觉得经典不

好看就是我水平不够”。个人文化水平的确是一个门槛,但

更要注重自己在看戏和看剧本的时候的“第一感觉”:你看

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对于经典

剧本,看得懂和看不懂都很正常,但是一定要抓住“第一感

觉”而后从这个感觉开始去研究,包括交流与查阅资料。最

忌讳的是“人云亦云”,现在某些演出时常打着“经典名剧

”的旗号去充当票房卖点,究竟是一部经典作品,还是只是

一部优秀作品,我们完全可以在看演出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

,予以判断。

 

 

该如何对待经典
        当前中国的戏剧市场,经典剧目的演出少之又少,其原

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文化需求、观众素质、创作者水平

、经济、生活压力等等。太多的“娱乐化原创”充斥,表明

了两点:1创作者认为经典剧目过时,观众不需要。2创作者

本身能力不够,出于名利考虑不想“费力不讨好”。
        有人说,经典作品不能改,这句话绝对是错误。没有任

何一部作品是不能改动的,包括所有经典作品。改也好、解

构也好、中国化也好、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水平高低

的问题。在排演经典剧目的时候,你可以面面俱到,也可以

仅抓住一个点去扩展延伸;可以按照惯有解释去排,也可以

从中寻找新鲜的元素。放心,但凡能称作经典剧本,绝对是

经得起考验。另外,在自己认为“发现某些新内涵或者迸发

出某些新形式”时,最好提前做做功课。即使你是大师,也

或许在100年前就有另一位大师先你一步发现并做到了,切

勿坐井观天。
        对于戏剧爱好者与观众来说,能够欣赏到经典戏剧的演

出是幸福的,当然前提是戏不能排得太差,比如歪曲解构、

本末倒置、恶搞戏说之类的。但不客气地说,在中国能够有

能力驾驭经典剧目的创作者(特别是导演)少之又少,有的

是缺乏文化底蕴,有的是缺乏创作技巧,有的是缺乏想象力

……等等。其实除了看戏外,我们完全可以去读读剧本,写

写心得,自己去分析人物体验情感,看一些相关的解读书籍

,这些都会对提高戏剧欣赏水平有巨大的帮助。

 

照搬经典必死
        记得在彼得堡戏剧学院读书的时候,我的硕士论文就是

关于如何在现代社会排演经典剧目的。在文中我主要是对解

读和形式做以分析,其中以莎士比亚的剧本为例,以便更具

有针对性。当时写的时候还比较年轻,但经过回国后的工作

积累的经验,得出“照搬经典必死”的结论。
        经典剧本强的地方,在于技术与内涵,但假若完全地去

再现“那个时代”的人和物,再用当初的形式去展现,再让
    观众们感受曾经的辉煌,则是愚蠢的。
这一点在北京人艺复

排《蔡文姬》观众反应冷淡时,已经有所展现。不可否认,

当年焦菊隐的确很牛,把一个如此差的剧本排成了“中西合

璧”,被称为与《茶馆》的“大写实”并驾齐驱的“大写意

”。但时至今日,再让观众去感受蔡文姬回归故国的情感、

再解释戏曲与戏剧的结合,再重谈当年新颖的假定性,只能

是让人感到乏味。因为这些处理手法以及展现的内涵早已不

新鲜,可以说是过时了。只能作为怀旧追忆或者放在戏剧学

院去作为教材传授基本功了。

当然,举《蔡文姬》做例子并不合适,因为这个剧本本

身不能称之为经典,只是导演手法比较经典罢了。但无论是

任何经典剧本,如果不能以现代人能够承受的思维和情感去

表达,最终的结果不会有更好的结果。《俄狄浦斯王》如果

单说“杀父娶母”,《麦克白》如果单说“野心篡位”,那

恐怕只会拉远观众与戏的距离,最多是大家看了戏之后仅能

说一句“这戏还是不错的”,不会有其他情感——前提还得

是排的出色。

举个实际的例子吧,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众所周知

该剧本表现了诸如“虐待老人”“溺爱子女”“背叛”“偏

激”“轻信”等诸多元素。而俄罗斯大导演列夫·朵金在

2005年底上演该剧时,并未刻意强调上述内涵。舞台上仅仅

是几把椅子,几个类似笼子的架子,李尔王就像是一位年长

的父亲一样,与观众一边交流一边出场。在著名的“暴风雨

的诅咒”片段,没有声嘶力竭的呼喊,没有李默然老师那种

苍老浑厚的台词,只是几个衣不遮体的主人公在舞台上相互

嬉笑调侃,甚至彼此以撕扯对方的衣服为乐。看似简单的处

理却体现了大师的功力——暴风雨中,主人公们已经落魄到

了极致,只能靠相互打骂胡闹去“作乐”,以便忘却恶劣的

环境以及现实的悲哀!貌似搞笑的处理反而更加深化了其悲

剧性,让观众们笑着感受痛苦!
        在结尾处,李尔王死了,但这个死亡的处理却是与众不

同:李尔王恍惚之间又看到了三个女儿,她们像开场一样,

围着父亲跳舞。李尔王陶醉在其中,在欢笑中感受着女儿对

自己的爱——随后落幕。这一处理是多末的出色!父母对于

女儿的爱是无私的,即使在自己饱受折磨之后,依然怀念的

和记住的是儿女对自己的好,而忘却了一切的不孝,这与绝

大多数父母的心情是多末的相似!!我记得看到这里时,我

哭了,立即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每当给别人讲到这个处理

时,我都会不禁哽咽,可见处理对于观众们的触动之深!

    

     讲这两个处理,主要目的是告诉创作者,经典并非高不

可攀,只在于你是否能够发现身边的情感,能否用现代人的

心境去体会内涵,有没有本事去做出惊人的处理。相信许多

行内人看了这两个处理后,都会有所感悟。试想,假如这个

戏仅仅是在舞台上架起一座宫殿、铺上一片荒野,李尔王疯

狂的叫喊,死的时候苦大仇深……是否还能够这样地震人心

脾?恐怕最多是大家认为“演员真TMD不容易”“一般人真

演不了”“花钱买票来看个豪华布景,看个演员玩命”吧。

 

结束语
        写这篇文章,是应《戏剧文摘》博客的邀请,谈谈经典

戏剧。开始仅仅是想随笔写写,但写了之后就有点“刹不住

车”,多唠叨了一些。

        对于非职业戏剧研修所能够努力排演《六个寻找剧作家

的角色》,我已经在另一篇文章中予以肯定,在此不再多说。

希望非职能够继续坚持下去,在排演的同时也加强对于剧作

文本的全方位了解!

     当下的经典剧目演出的确很少,但大家也必须保持冷静

。原创未必都是不好,经典也不一定演了就都能好。关键取

决于创作者的能力。作为创作者,想几句“耐人寻味”的主

题很简单,要向经典学习的是展现内涵的技术。而作为观众

,与其去期待经典的演出,不如先从读和研究开始入手,这

样当经典演出来临时,也会更利于接受与评判。同时,经典

不能照搬,也需要革新,至于革新后是否会成为《明》与《

理查三世》,那就要看创作者个人的修为了。成功多了则是

大师,失败多了只能说是个奋斗者。我们原谅失败,但不原

谅失败后还说些“看不懂就对了”之类的话,一边自欺欺人

一边糊弄观众!
        名作家写的不一定都是经典作品,名导演排了经典作品

也不见得就是大师!经典在书本里,在舞台上,同时也在我

们身边。


PS:如果你认为我说的有道理我表示感谢,但千万别随意充当自

己的见解。不是怕我的东西被你剽窃,因为这仅是一些皮毛。

主要是怕你侃侃而谈后被人追问,无法做出后续回答。

欢迎戏剧业内人士就此论题与我交流!更欢迎指正与批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