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作为随笔一气呵成,正式评论将会在青戏节闭幕后推出
青戏节开幕,喜事。两部戏看完,无奈。我不会顺情说好话,更难以与一些评论大家们一样,本着鼓励的目的去肯定与赞许。
首演去看《西游记》。剧作很简单,,目的很纯粹。一群演员们在舞台上犹如孩童过家家一般地玩耍。导演黄盈希望让观众看到他的想象力,看到他的幽默,唯独没有篇幅让人留有思考的余地。
去年的《未完待续》充分体现了黄盈的幽默感与导演技巧,但在《西游记》中,却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而非戏。有人说,这是戏剧的新的血液,是新的力量,是新的形式,是新的呐喊。是否新可再议,但就其呈现来说,我只能承认这是一部出色的行为艺术,而不是好戏。
《西游记》的主题之一就是孙悟空的性格,正如每一个孩童一样,敢于造反,敢于张扬个性。但《西游记》原文里,真正占大部分篇章的,恰恰是其被压制、被委屈、最终“修成正果”。正如我们的成长一般。现在的演出需要减量,目前只能感受到的只是没有解构松散、一味玩闹、内容类似、节奏相同、更是缺少戏剧层次的递进!(可以说,看此戏出门上厕所、吃饭、聊天一会再回来,一点不耽误观看。)
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的快乐让我们流连忘返。但是每个人都要长大,在无奈中长大,这是现实。而我们更希望能够找回过去的童真,这是理想。《西游记》的内涵并不应该仅仅是号召大家去追忆,而是应该有相应的篇幅去表现“成长的烦恼”。如果仅仅是带领观众们去玩去乐,恐怕其意义未免浅薄。童年部分过多,而成长部分太少,即使在结尾处用并不高明的手段暗示“童年的箱子空了,把玩具藏取其中”,但并未形成最后的“惊鸿一瞥”。况且,以观众中途退场的情况来看,此戏是否有必要如此之长?毕竟在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在表现想象力,且想象力并不丰富。
最令我厌恶的,是一段“爷爷孙子”的歌唱。戏剧不是二人转,不是相声,如此洒狗血的手法竟然也被在戏剧里用来咯吱人,实在可悲。这也让我对黄盈的艺术品位开始出现怀疑,别告诉我说是什么写实,更别和我说什么批判讽刺。如果真是为了这样,那手段也未免太过拙劣恶俗。
更让我遗憾的是,首演时候竟然出现了“戏托”。估计是剧组的亲朋好友,每次总是那几个人“格外积极”地参与互动,不辞辛苦地呐喊叫好。这种“戏托”在解放前就有,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又死灰复燃。不对,之前孟京辉的《两只狗》也曾有过熟人助阵,但情况还好,远远没有此次《西游记》严重。
别说什么“《西游记》需要有童心才能看”,好戏是会把没有童心的人都唤起童心,否则为什么不在宣传册里写上“没有童心者切勿买票”?玩耍不是错误,但错的是重玩轻思,且为了剧场效果的不择手段。喜剧不是靠咯吱的,不是靠假装的,更不是靠戏托呼应的。比起《未完待续》,我认为黄盈导演一年来并未进步,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