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装先锋的商业犀牛

(2008-06-27 12:54:14)
标签:

恋爱的犀牛

孟京辉

戏剧

噱头

先锋

愤怒

文化

分类: “申”邃目光(独家剧评)

  本文的修改版发表于6月27日北京青年报副刊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41252912

 

  很多年前看到《恋爱的犀牛》时,被其激昂奔放的情感以及充满实验味道的形式所打动。那种张扬与执着让学生时代的我如同找到知音,在未来的日子里,一直把《恋爱的犀牛》当作孟京辉的最佳作品。

  当我接近30岁时,这部戏又演了,并且是在孟京辉的新剧场里开幕。很遗憾,新版《犀牛》并没有让我找到当年的激动情怀。它所拥有的仅仅是:声嘶力竭地呼喊、与内容无关的形式、老套的搞笑噱头以及一种“勉强装出的愤怒”。

  演员张念骅是该剧的最大亮点。虽然年轻,但其表演中所展现出的爆发力以及舞台热情,甚至值得许多成名演员学习。他的台词与形体均能体现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能让自己不因高强度与快节奏而“走样”。但或许是导演的要求,张念骅的表演显得“放有余,收不足”:整场戏的表演节奏与台词声调几乎都是在“不断攀升”,很难找到“通过收缩而凸显增强”的处理。情感是无限的,但声音形体能力是有限的,假使一味地“呐喊狂奔”,必将造成声嘶力竭与体力透支——这个时候再充沛的情感与丰富的内涵也无法有效地表达,留下的只能是表演节单一化,观众在赞许的同时也会出现“同情与乏味”。

   在戏的排练阶段就有炒作,称新版《犀牛》会让舞台上出现“巨大的水池”。看戏前听到身边不少观众称正是由于水池的吸引而来一睹真容,可见媒体宣传力度之大。果然,在戏的高潮时“水漫舞台”,并有从上而下的水柱。演员们在水中摸爬滚打、享受“雨淋”、甚至有种刻意的“不湿透不罢休”……相信这是很过瘾的表演,但我实在难以找出水与剧情主题、形式与内容之间有何必要联系。联想到之前《艳遇》中高圆圆从浴缸中用头发甩出的所谓“惊艳水珠”,再看《犀牛》中张念骅的“大雨淋头”,颇感导演对于“水技术”的“执着喜爱”!从现场看,观众们新奇的只是水能够铺满舞台,惊呼的只是演员在水中的湿漉……而不是内容主题本身!莫非这就是孟京辉的创作目的?就是要让用不太多见的形式去作为花哨卖点,在票房增高的同时满足观众的“猎奇心态”?

   诙谐与搞笑对于孟京辉来说并不陌生,在当年作品中噱头不是主体,仅仅是作为增强娱乐性与侧面体现主题的形式。新版《犀牛》让我看到的却是一台的噱头——那种为了取悦观众、博得廉价笑声、充满商业利益的噱头——假如将它们剔除,或许还能让人感到作品的力度。噱头冲淡了主题,冲谈了情感,早已不是剧中的过渡片段。在我所看的那场演出里,谢幕前全剧仅仅有一次掌声——观众们并不是被演员的表演与人物的情感所打动,而是被噱头所逗乐!说到技术质量,噱头本身也毫无新意可言,仅是将一些时下流行元素与老套手法进行组合堆砌。可以说,单以制造噱头而言,孟京辉的手法并不比戏逍堂、麻花之类的的“商业搞笑戏”高明多少。

   愤怒、先锋、实验、探索……这些词语是多年前孟京辉的代名词,在近年中,商业却成为了孟式戏剧的“主流”,并已经在逐步替代其最值得肯定的思考探索。明星加盟、制造噱头、通过形式来引诱观众、大力炒作等等,从《琥珀》《艳遇》等戏中都能找到踪迹。《犀牛》虽然是老戏再排,但与过去版本相比明显多了“商业味道”。或许是我在“变老”——我很难被该剧再次感动,甚至连怀旧的情节都被不断撕碎;或许是孟京辉也在“变老”——他的呐喊虽然声嘶力竭,但更像是一种强装出的愤怒与发泄——仅供观众怀旧纪念使用。

   孟京辉曾说:“我不在乎观众是否能理解我的戏,不会因为观众去改变自己,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去表达自我。”但现时证明,观众越来越能“清晰”地理解他的剧情,却越来越不明白他的形式,并越来越被商业炒作与噱头吸引。在过去孟京辉作品只有追随者会拥戴,而在今天已经普及给了更大范围的观众们。他们不一定再在精神上拥护,但却在票房上给予支持,所注重的也不再是通过戏来震撼与思考,而是娱乐与消遣。这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商业充满了孟式戏剧——不单单作为运作方式,更是入侵了艺术创作。《犀牛》可以说是孟京辉通过老戏来为自己的新剧场建立人气,让曾经被感动的观众再次体会,让没看过的观众前来欣赏。但最终的结果只是再次证明:当年那个犹如“犀牛”版执着、坚守、孤独的孟京辉已经不复存在,他的先锋与实验也随着目前戏剧演出中的商业大潮一去不返!

   既然如此,何必再要背负先锋这个虚名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