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戏剧莫里哀马政红中戏导演导演系表演大师天才匠人文化 |
本文我发表于6月19日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41105551
说到天才型大师,我一定会想到马政红———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导演,曾建立了中国留俄戏剧人的神话。建国后几十年中,许多人前往俄罗斯求取戏剧真经,但仅有马政红导演的话剧《狼与羊》至今仍然留在了莫斯科的伏缅科剧院,并作为剧院招牌戏之一世界巡演。该剧曾于2006年在北京演出产生轰动,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部戏仅仅是马政红学生时期的作品。
近日马政红在中戏排演的毕业剧目《莫里哀》,终于让我再次感受到天才的魅力。由于是学生创作团队,全剧在表演、舞美、灯光、音乐音响等各个部分都存在着不足,但我能在这些稚嫩与缺陷中看到导演的光芒。
《莫里哀》中几乎所有段落都有矛盾与冲突,但在演出中却无一处加以刻意强调处理。一种举重若轻的导演感觉让沉重与轻松并存。导演用诙谐去衬托悲哀嘲讽人生,却又在笑声刚起时打断,让观众去思索品味。当思维劳顿时,又再次让其回归感受———在感性和理性间不断地穿梭。
看戏之后,不免自我想象:假如换作现在内地导演排演该剧又会是何等景象?相信《莫里哀》会变得更加充满激情与矛盾。同样的段落,中国导演更注重的一定是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震撼力,但那种对于悲喜剧转换的游刃有余、那种让观众笑着流泪、留有思索、具有俄罗斯戏剧风格的味道恐怕难以出现。但就算出现,观众是否会接受?毕竟许多观众多年来已经习惯了欣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固定模式,他们渴望“过瘾和激情”,对于这种阴霾的喜剧、乐观的悲剧是否会觉得平淡如水?
马政红是大师级导演,却不是优秀基础课教师。她可以轻易让90分的演员提升到100分,却很难让60分的演员进步到90分。而大多中国导演以及教师正好相反,他们善于把60分提高到90分,但难以再前进。其实很多时候大师也可以“打造”,除了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外,其他方面也需要培养。
首先是对传统的态度———许多国家的戏剧传统长于中国,但他们并没有“超强的”传统意识,更谈不上刻意去“坚守阵地”。只要是有可行性的东西,他们都会拿来尝试。
其次在团队水平———国外除导演外,更有专职的台词设计、形体设计、造型设计、人物分析师等多项工作。每个人各行其职,有分工有合作,导演仅仅负责综合与传达自己的创作思想。然而在中国,这些工作往往都被导演一人全职,任何一样都得亲自动手。
仅靠马政红的才华救不了《莫里哀》的缺陷,但我们可以看到天才对当代中国戏剧的重要。我们有太多的匠人,缺乏天才。大师是靠诸多专家协力推出的,更是在不断思考、探索、拓展、实验中走出的。
循规蹈矩不是错误,但不要成为约束;自比大师并非不能,但更要想清自己到底是天才还是匠人———我相信很多人会认为自己二者兼备,这恐怕才是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