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终于一睹了“传说中”的话剧《未完待续》。早在我看戏之前就有听闻很多人称该剧“非常不错,值得一看”。对于黄盈导演的实力我是深信的,但没有亲身看过没有发言权……看后的第一感觉:没有被骗,确实不错。第二感觉:期望过大,不过如此。
当看到第二感觉时,相信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如此精彩的戏难道仅仅是“不过如此”吗?人们在剧场里笑得前仰后合难道是装出来的吗?其实看戏时我也被剧场的气氛所感染,也会乐得肚子痛……但我依然要强调:这仅仅是作为一个话剧导演的基础技法展示!并无创新!
火爆剧场效果源于导演基础技法
在那些剧场效果好的片段中,导演基本只使用了两种技法:刻意图解、节奏变化。这两种技巧都是创作喜剧的基本技法:通过刻意地图解而让人感觉到机械滑稽形象的人物,通过节奏变化附加“重复”制造观众的对比期待和兴奋情绪。这是任何一个戏剧学院导演系学生都应该学习过的必修课,观众被吸引并不是导演弄了个新花样,而是再次证明了基本功的重要!
导演运用技法成功了!在当前这个大力推崇“意相、气氛、情调、抽象”等相关概念名词的时代,不被重视的导演基础技法却反而成为了人们认为“新奇”的品种,这不得不让人觉得悲哀。但对于黄盈导演个人来说,这却是巨大的突破,技巧之外的是他个人的艺术幽默,虽然火候还有些拿捏不稳,但足以让他展示自己不仅能严肃(如《枣树》)、同样能娱乐,并有能力让观众跟着自己乐!
其他个人意见:
全剧节奏掌控不好
在大部分篇幅中,舞台节奏基本是“走高”,而在最后“回家”片段以及结尾却明显拖沓!导演想让节奏在转瞬之间改变、想让观众在笑声之后去思索无可厚非,但节奏骤然落下后的篇幅却依然很长,且节奏不再改变。这种结果就是观众会越来越觉得戏“长”!我在结尾是几乎忍耐地坐着,期待着它快些收尾或者再次挑起节奏。同时,搞笑和煽情篇幅的比例不当也是节奏掌控不好的重要原因!前部分全搞笑,越到最后越开始严肃和煽情,这种处理把戏仿佛分割成了两个部分,就好像在猛跑之后强迫呼吸缓慢,虽然反差感大,但是不舒服。
讨论的主题不清晰
该剧在开始时讨论的是“临死前带走哪一样东西”——名利、地位、爱情、家庭等等,社会上大众的追求均有涉及。这本该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也正如剧名《未完待续》一样,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释。然而在结尾,这个问题却转变成了“要不要好好活着”。这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人究竟应该重视和追求什麽”与“人是不是该重视和追求”变得混淆不清,不免让人产生“偷换概念”的嫌疑。
结尾的“蛇足”
在我的期待中,这部《未完待续》的结尾应该是嘎然而止的,应该是在觉得它没有完的时候惊鸿一瞥,给人留有期待和想象空间。但也许是主创太担心观众的理解能力,非要把所有的话都说“实”了:当被剧中人塑造的形象“茉莉”举手要发言的那一刹那,我只有一个感觉——俗!何必非要让她说话?就此打住不是更符合主题?她所说的哪一句观众联想不到?她所说的话最后和开始讨论的主题变成了两个,并让戏县得更加冗长!这种总结性的结尾对于《未完待续》来说无疑是一种“蛇足”!可叹!
我期待着……
很希望《未完待续》能够删减剧本,能够把一些没必要刻意着力的内容去掉。主创人员应该弄清楚,所期待的重点究竟是观众的剧场效果,还是在剧场外观众的记忆与思考。每个创作者都试图让二者兼顾,然而该剧剧本的单薄、开掘性弱给兼顾带来了困难,那么就更应该梳理自己的意图。
如果能够删减和调整,我期待着再次进入剧场观看。《未完待续》也应该继续进行商业演出,而不仅仅局限在“青年戏剧节”这个小舞台上亮相。黄盈的幽默感和导演技法运用水平是我所看到的青戏节中其他导演所没有呈现出的。虽然是原创剧本而非名著,但就驾驭效果而言,黄盈也是高出他人一些。虽然我相信很多人会对该剧提出意见,但也不得不承认,《未完待续》是青年戏剧节中最出色的作品!
另附一个玩笑似的思考:
演出后,我和老师、朋友一起聊天,提出一个玩笑式的大胆设想:假如黄盈成了“戏逍堂”的总导演,那会不会是双赢局面?戏逍堂所欠缺的是黄盈这样具有专业技法的导演,其追求的演出目标黄盈也绝对有能力达到。而黄盈可以通过戏逍堂的资金和运作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加丰富……二者合一是不是能够做出更好的戏剧?呵呵,这是个玩笑,但相信也许会有很多人开一下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