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人艺小剧场看了《纽约风筝》,本来听说是个什莫小说改编而成的,结果见了朋友才知道,是他们自己编写的本子。
这是个很简单的戏,可以说每个看戏的人都能理解,包括剧本本身、舞台布景、演员表演等等。
但是看似简单,确给了不少观众一种良好的感受。原因也很简单,它讲述了一个童话一样美好的故事。
在戏中,似乎能找到很多生活中的契合点:事业的挫折,朋友的车祸,自我的追求,爱人的挽留,知己的帮助,异国的坎坷等等,主人公在失去和得到之间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中挣扎,在希望与绝望中生存,在时间和空间中寻找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以及属于自己的爱情。这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是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和感受到的。
然而,戏剧不是电视剧不是电影,不可能在短暂的两个小时之内把每一部分都展现在舞台上。同时,剧本的结局也太过美丽,让人觉得似乎有些不真实。而剧本的主题也并没有负担太多的人生哲理和意义。在舞台处理上,也没有现代戏剧中常见的所谓新形式去粉饰舞台,没有用刻意的煽情去赚取观众廉价的眼泪,更没有恶俗噱头去赢得满场的爆笑。有的只是一种和谐的气氛,是一种倾诉,一种生活中的再现,一种人类情感与内心矛盾的描绘。
当然,演员的年轻,使得很多表演上的呈现效果,并不能和成熟的演员比较,也没能把人物的性格和魅力完全塑造和刻画出来。但是,一种真诚的表演也恰恰说明了一种可贵。演员很用心,很踏实,能去揣摩,去体验,去表现……这些都是一个戏剧创作的基础。只有这些东西在永恒持续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是靠做秀,不是靠耍宝,不是靠自我陶醉和欣赏。
舞台布景很简单,仅仅是支点之间的几个转换,谈不上高明的手法。但舞台上那种绿色和白色相间的色调,却是一般戏剧中不多见的,其效果,只有身历其境才能体会。
导演的创作也是显而易见的。坦率的说,这个戏没有留给导演太多的创作空间,因为它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无需太多负载。而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增加大量写意的表现手法和舞台手段也是不切实际的。几段戏中,对于人物的解释是准确的,也是着重入笔的,对于矛盾冲突和内心情感把握也是合理的。特别是对于几个有趣的搞笑点,也都是幽默而不油滑。
说说一些自我感觉吧,也可以说是一些意见。其余的不多说了,只想说一句我最渴望看到的却没能尽兴的,那就是“风筝”这个形象种子在整部戏之中的贯穿。这样的形象种子不应该仅限于一个真实风筝的出现,而是可以用更多的手段去通过它表现人物的内心和剧本的主题!
《纽约风筝》就是这样讲述了一个美好的童话,即使有些理想化,有些戏剧化,但是,又有哪一个童话不是以美丽团圆的结局结束呢?因此,既然是感受一种生活中失败后的成功,黑夜后的光明,现实之后的梦想,那末就不要多说,自己去体会,去欣赏,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空间。
最后,表达一下我对该剧那位美国女演员的敬意,她能够在异国他乡排练一部话剧,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她的中文水平可以用出色来形容,甚至连台词的处理都能够明显感受到。
祝我的朋友--班赞导演,以及所有演出人员好运,能够不断创作出好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