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重农的闲谈
(2024-01-13 19:06:00)
标签:
文化历史财经 |
分类: 读书 |
中国是个农业社会,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业。乾隆应该算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了。
乾隆登上皇位后头一年,就把雍正年间天下老百姓所欠的农业税全都免了。这当然与他的爷爷康熙和父亲雍正两代打下的基础有很大关系。特别是雍正,酷虽酷了点,但为后世积累的财富的确是很殷实的。另外,这两朝的工商业发展,也扩大了税源,所以才能有乾隆实实在在在的为农民减负。
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当中,曾五次免收了农民的农业税。据研究清史的专著《清代的国家与社会》一书统计,乾隆一朝所减免的农业税总数为二亿零二百七十五万两白银,相当于五年全国的财政总收入。
乾隆还积极鼓励研究推广红薯种植法,设立了科技贡献奖,谁在这方面有贡献,就给谁奖励。当时有一个福建监生叫陈世元,到山东做买卖,正好遇到山东旱灾,种什么什么死,老百姓吃不上饭。陈世元动员老百姓种,承诺没有收成全赔,还自己捐钱出路费,从福建运来薯种。许多老百姓种了,到了秋天,大家到地里一挖,“子母钩连,如拳如臂”,且吃起来甜脆可口,从此在山东推广开来。乾隆听说了这件事,赏陈世元一个官,叫国子监学正。玉米也是在乾隆时期,在全国推广开的。正是这两种作物的成功推广,使乾隆朝的粮食产量创了历史纪录。
据学者的估计,中国历代的粮食总产量的是,汉朝是417亿斤,唐代为626亿斤,宋代为835亿斤,明代为1392亿斤。而到清乾隆晚期,一跃而达2088亿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乾隆朝出现人口爆炸,粮食不断增产是支撑。
乾隆还写过不少与农业、躬耕主题的诗。乾隆是一个酷爱写诗的皇帝,诗作数量巨大,他一个人就超过了全唐诗收录的数量,但好像真正能够流传的佳句很少。不过,从其意义上看,下面这首《御园耕种》还是值得想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人看看的。
七律:《御园耕种》
弄田播种近臣从,不比亲耕典秩宗。
布谷有声春已暮,看花无兴草全茸。
劳躬漫谓勤民亟,愁意多缘望雨浓。
丰泽籍田将御苑,年年端是重三农。
这里说的御园耕种,当是指先农坛。先农坛修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至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先农,是国之六神“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稷”中的一位。古时称作帝社、王社,祭坛叫做山川坛或藉田坛,到汉朝时才改作先农坛。皇帝行藉田礼时亲耕的一亩三分耕便位于这里。
三农,与我们今天讲的三农完全不同。我们现在讲三农,更多的是指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含义,而乾隆讲的三农则主要是农时的概念。比较有讽刺意味的是,乾隆不仅重农,很多清朝官员被他逼得不得不边当官,边务农,衙门之内开荒种地也是常见的。
这主要是因为清朝官员的薪俸比较低。顺治元年(1644年),朝廷议定京官俸禄,明确宣布“仍照故明例”,实行薄俸,一个县令,“支俸三两零,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亦得费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尚有二十余日将忍饥不食乎?”所以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天下长河》中,就有县令于振甲在县衙内锄地种菜的情节,比较真实的反映了清廉官员的生活。
应该说重农不错,只是乾隆除农业外,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素养太差,以至于英国公使马戛尔尼来华,送了很多代表当时最先进科技的一些礼物送给乾隆皇帝,他完全没有兴趣。关于这一点,乾隆皇帝好像很自知,曾经写过一首诗自嘲:“皇祖精明勾股弦,惜吾未习值髫年。而今老固难为学,自画追思每愧旃。”意思是说,我祖父康熙对几何数学都很精通,可惜我上学的时候没学这些知识。如今老了,也学不动了,想到这些,感觉有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