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报道:自信教育知与行

标签:
梁恕俭自信教育知与行团结湖三中采访报道 |
分类: 传媒发表 |
科学家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大文豪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对人的自我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一定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因为自信的人,其潜能与天赋能够很快被发现,他总是敢于尝试各种事情,在尝试中他能够找到生命中那种最好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把他带到一个非常有利于成长的天地里去。相反,一个充满自卑的孩子,他的生命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状态,他会胆小如鼠,畏手畏脚,渐渐地会把自己包裹起来,与外界隔绝,为了害怕失败,他什么也不敢去挑战,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形成了高度的依赖心,不敢独立自主,不敢主动担当。由此可见,自信教育是多么重要。
团结湖三中地处北京CBD辐射区,虽是高完中,但两个校区面积都不大,生源状况也不理想,教学成绩参差不齐。随着“非首都功能”的进一步排解,借读学生人心浮躁,最需要安定和信心。加上我以前在职高当校长的办学经验,更倾向于办“自信教育”,希望能够全面、完整、深入地实施“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的教育理想。
多元启智为自信奠基
自信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基本需要,若是这种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人也就会有健全和充分的发展。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抑或在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的自信心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受遗传因素影响,而环境和教育对个体自信心的形成与增强起着决定作用。自信教育不仅能满足素质教育的理论要求,还有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修炼与提升。
团结湖三中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高中阶段课程计划,结合学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进行重组与创新,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发展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推行“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使课堂学习内容丰富、富有创造性和生命活力。同时全方位整合校内外资源,设置了涉及文学与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体育与健康五类30余门校本选修课程。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主张知识结构线索化、教学内容开放化、课堂情境民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评价激励化,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迁移空间,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强势智能方面得到满足和自信。在德育方面,“发现榜样”“懂得感恩”“珍惜亲情”“社交礼仪”“心理体验”等五大类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珍爱生命、与人为善、知情达理、擅长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多做自我暗示“我行”、“我能”,从而肯定自我价值,唤醒自尊和自信,告别沮丧和自卑。
激励评价为自信导航
评价是导向,直接决定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具体的学习行为。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的发挥在不断强化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一直是积极上升的,可以想象其累积效果是十分壮观的。
自信是成功的起点,它是在追求人生奋斗目标的征途中逐步确立的。自信靠自尊、自强、自爱、自觉主动来争取。为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主张:培养学生人格上自尊、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理、心理上自强,多元构建学生强大的自信精神体系,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最终目标。
一是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排队、控制和打压,而是为了改进、完善、激励和提升。从多角度来评价、赞赏和鼓励学生,以信任、期待的眼光去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的眼里只有“差异”而没有“差生”,致力于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独特的优势,给予他们施展的舞台,从而使他们在不同智能领域获得巨大的自信力量。
二是用组合的方式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中心,同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及时反馈,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学生知道,然后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我们在家校沟通方面,经常通过家长表扬学生,也常常通过学生赞美家长,事实证明,二者的效果都非常棒。
三是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评价不只是停留在学生目前的状况,而是通过现状给学生分析未来的发展方向,给予学生改变现状的建议和方法。同时把学生的发展划分为细小的单元,对于每一个单元的改变和进步,及时给予赏识与激励,“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体验当下的成功,进而憧憬美好的未来。
阶梯引领让自信达成
自信对一个人来说不会无缘无故地拥有,这缘于别人对他的欣赏,否则这种状态和力量就始终停留在精神和心理层面,而无法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来,影响学生自主发展的效果。因此,要将巨大的自信力量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发展能力,就需要教育者采用科学丰富的手段,多元赏识、激励促进、引领学生不断形成自己的发展能力。
在自信教育实践中,主要针对学生各自不同的强势智能领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适合其自主发展的成长阶梯,使其有目标、重过程,稳扎稳打,充分体会成长的乐趣。因此,实施“阶梯引领”,其核心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让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地成长。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可以说,学习就是最近发展的不断推移。鉴于此,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小台阶,斜坡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地“跳一跳摘桃子”,我们设计了“阶梯引领”,并分“初级阶梯”、“中级阶梯”、“高级阶梯”三个层次逐步引领学生在自己的强势智能领域中快乐成长,并以此来对其弱势智能不断地施加积极影响。在引领学生实现各级目标过程中,我们会为每位学生制订一个阶梯表,细分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创新能力、个性特色的各项指标,每周在教师、同学中进行一一互评,同时结合“家教阶梯”与家庭、社会互动。
由于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及时得到鼓励,学生尝到了小成功的快乐,这种快乐又会促使学生奋发进取,达成更大的目标,收获更大的幸福。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决定着他的学习成绩和发展能力,决定着他的生活质量。让每一个学生找准自己的准确定位,找到自己的自信源,为他们搭建好适合的成才阶梯,那么他们就会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地发展。
颗粒归仓让自信满满
多元启智、阶梯引领是为了学生能够自信、自立、自强、自主发展,而激励评价、颗粒归仓则是为学生能够保持足够的自信保驾护航并提供动力。有了信心,常常会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丧失信心,常常会使可能变成不可能。信心就像牛鼻子,抓住了信心,就抓住了办学的脉博。
团结湖三中在“抓信心促发展”方面多管齐下。
首先,各班级都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其中所收集的内容结合多元评价体系,不一而足,可以是一张优秀的试卷,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张获奖的证书、一张照片,还可以是最近达到优秀的考试成绩……让每个学生都记录下自己成功的足迹。其次,让学生自主管理,积极搭建学生自主管理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第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的特长以施展的舞台,让不同的学生能在不同的领域秀出风采,获得信心。
拥有信心的关键是让学生拥有成果意识。表彰时获得的奖状、同学对自己的好评、脚踏实地的每一个进取的脚印……都算“成果”,平时编的打油诗、画的知识树、列的思维导图……也是“成果”。这些成果积攒下来,不但会成为继续攀升的垫脚石,还是不懈奋斗的驱动力。相反,没有成果意识,像狗熊掰棒子一样,随取随丢,最终会一无所获。
在自信教育实践中,“贴标签、压担子”也是常用策略——贴标签:你把学生视为鲜花,他就会拒绝再做野草;压担子:进取的动力和承担的责任是成正比的,责任越大,干劲越足。但标签贴多了和担子超重了一样,会有副作用。这就需要“美化其历史”,一个人的过去越高洁,污垢附身的遭遇越微小。相反,破罐子容易导致破摔,而拥有良好口碑的人会越发地珍惜自己的“羽毛”,并愿意精益求精、锦上添花。
所以,自信教育离不开“成果意识”,即颗粒归仓——仓库里成果越充盈,进一步获取成果的动力就越足,这是人性决定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孩子只要有了自信心,就一定能感受到:成长是幸福的,不断更新自我是幸福的,学习是幸福的。唤醒孩子的自信心应当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唤醒自信心。
相关链接:五措并举,提升凝聚力 梁恕俭:课改到底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