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2/large/5658dfe8gw1f29ewc4ljmj20be08fmxl.jpg
据大表哥说,大舅投奔队伍当日,便被首长破格录用。原因是大舅身手敏捷,仪表不凡,且念过两年私塾,能断文识字,当时的队伍急需这类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的洋五土鳖,以至于大舅在队伍上不到半年,就已在首长身后或周边行走,起先是贴身警卫,而后身配短枪,执掌首长卫队。
后来的情节,如果用评书的叙述方式,需要转折一下,也就是说,若不是彼时的队伍溃败,外加老汪家祖坟不力,我亲爱而牛逼的大舅势必能大鹏展翅,拜侯封疆。
大表哥讲大舅,既有萧然起敬之色,又有忤逆愤懑之辞,你说我老头那个死老头子,断文识字,百步穿杨,部下拥戴,首长关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有时受表哥的语境渲染,也不免如临其境,扼腕叹息,可怜功名富贵,如同竹篮打水。
大舅战时勇敢,做了警卫连长,如果一切按照这条主线发展,大舅的结局必然完美。有关大舅的军界生涯,大表哥给出的评价是,我老头这货能见小钱,钱大了不行,直接犯浑。大舅犯浑前,受命率队夜行一百里至邻县,公然抢劫,得金条银元无数,拂晓归,十之八九上缴队伍,私藏十分之一,用于弘扬军民鱼水情:奉陪驻地乡民推牌九或摇单双。
然首长欣喜之余,不忘施施然出具借条一张,派专人送呈被劫乡绅,言明战时特殊,此劫非劫乃是借,战后一定如数归还云云。乡绅也是有苦说不出,只是受害者与抢劫犯代表核对借条数目时,发生了一场口角争执,争执的结果是贪污犯大舅旋即落网。
依我看,彼时队伍上的纪律应该是:贪污该死,抢劫无罪,多年后这条纪律变演成一个著名的口号: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所以说历史总有其惊人的相似。以大舅的智商,应付天下如此之大稽,显然要靠边稍息。那边厢首长用人失察,怒不可遏,痛心之余,大笔一挥:业界败类,火速枪决。
据大表哥描述,大舅领刑当晚,如有神助,天空雷鸣电闪,暴雨如注,刑场周围枪声大作,片刻间,行刑队全员全部报销,似乎一切都是天意,唯大舅毫发无损。史载:民国二十八年,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是役敌军夜袭,大舅所部血染丘壑,死人无算,首长亦如是,经此巨变,大舅心灰意冷,就此飘忽山林,落草为寇,职业抢劫,鼎盛时有数十人枪,名震皖南。
渡江战役前夕,大舅率全体职业抢劫犯自愿支前,替大军搬运物资,故蒙新政府宽大,旧时劣迹,既往不咎。实际上支前不过是大舅的随心之举,不想弄巧成拙,反而救了大伙一命。大舅有恃无恐的犯罪心理依据来自于首长:特殊时期,抢劫无罪。
大表哥还说,大舅在支前过程中,偶遇一当年部下,彼时该部下已成将军,将军不忘旧情,委大舅以支前重任,总管数千民工日常所需,战后该将军数次邀请大舅重返队伍,并许破例提携,有福同享,奈何大舅早已迷途知返,一心补锅,将军愕然。
大舅最初便是跟在一个怀宁的补锅师傅身边学徒,而后双龙过江,立志振兴大怀宁补锅事业,之后师徒失联,补锅师傅回去报告说江南繁华,山道弯弯,所以徒弟走丢了,外婆将其大骂一顿,毅然率汪家全体老少过江寻找。
大舅走失期间,外婆随二舅落户于太平甘棠坞,小舅单枪匹马,深入皖南腹地后扎根绩溪,几个表姐就地嫁人,我老娘跟了我老头,一切恍若电影。偏偏多年以后,大舅辗转与汪氏寻亲团团聚不久,孤身一人执意向北,最后老死桐城青草塥,倒是当年寻他的这拨人,就此定居江南,真是南辕北辙,造化弄人。
大舅年轻时久居山林,晚年风湿,曾卧床数年。我三岁左右,曾在父母怀抱里见过大舅,一个黑衣黑裤的魁梧老者,讲话时中气十足。老者坐在江北的土床之上,欠身向外,意欲抱我,我老娘面露犹豫之色,想是不肯……
那是我跟大舅唯一的会面,也是最后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