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后进生是如何通过阅读进步的
(2015-04-11 23:34:39)分类: 教育技术相关 |
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是我永远难忘的。我教过他5年——从三年级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我断定,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级里也有和费佳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总数不算多。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下面从我编的《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里举出两道习题为例。
起初,我们只是简单地读读这些习题,就像读关于鸟兽、昆虫、植物的有趣的故事一样。过了不久,费佳就明白了:这些故事就是习题。
这孩子对其中一道最简单的习题思考起来,并且在我的帮助下解答出来了。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这一点使费佳感到惊奇。“这么说,这些习题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来的?”——费佳问道。于是,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
他把解出的习题抄在一个专门的练习本里,而且在文字题的旁边他还用了画习题的办法——画的有小鸟、动物、植物等。我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这一套书,在两年内,除费佳以外,还有另外三个孩子利用过。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这种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
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陶老师的读后感:
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不认为我们再需要把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所做过的所有事情重新验证一遍。我更宁愿相信他的思想是经过长期教学思考而获得的成功经验。于是,我们可以通过本文得到一些启迪:
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小学生教学中特别普遍。以bob先生三年级的学习来看,他们需要背诵语文课文、英语课文(英语大纲是没有这个要求的)、英语单词。考试的评价标准是字词的书写和天空或者类似于此的一些形式。当然,我认可小学阶段是为未来的学习提供听说读写的基础知识准备,但是并不是说,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就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形成,对周边世界的认知(了解、熟悉、提出问题以及对此的思考)。如果没有这些,那么仅限于会认识,会记诵,会按部就班的使用,那么这样的学习并不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智力进步。
相反,正是因为过于对标准模式的强调,让更多的孩子丧失了对世界的敏锐感觉,对事物的发现精神。可以想象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仅相当于一个带有摄像头和麦克风的智能手机而已--------仅限于信息的接受以及按已经存在的模式输出结果。
2、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1)正是因为对现有学科学习的乏力,所以会导致完成作业的艰难,达到老师和家长满意程度的艰难。你根本就无法放下当前的要求,去以阅读的方式“静待花开”
(2)学习力有欠缺的孩子,恰好阅读能力也较弱。在这个阶段,让孩子们能够大量的阅读,实在是需要一个慢慢进入的过程-------可能前期他们的阅读进度以及阅读的质量是不令人满意的,甚至可能会让人绝望。如何让他们愿意读,主动读,坚持读,都是老师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3)通常情况下,孩子们更愿意阅读自己想阅读的东西。然后由此获得阅读的快乐和乐趣(阅读所带来的丰富性和内心的满足),然后再涉猎更多的范围(这个范围还受到孩子天赋、家庭环境导引以及生活条件的影响),如果真的想让孩子直接进入我们期望的阅读范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相信无数经验告诉我们,用某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培养孩子阅读我们所认为最正确的读物,
(4)由此可以想象,尽早的让孩子能够进入阅读的世界,它的意义有多么大。
3、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
当我们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痛苦的学习状态时,这种大脑细胞会慢慢萎缩,之间的连接变得越来越少和低效。甚至还会带来神经性的痛感---不提也罢,一提学习就头痛。严重的还会影响到胃部,腹部器官。
所以,简单粗暴的学习要求,以及毫无意义的学习模式,只能毁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那么为什么有少数优秀学生并没有出现这些问题呢?
我认为,少数智力优秀的学生,刻板的学习模式和要求对他们来说是可以轻易完成的,他们不必通过那么多艰难而痛苦的过程达到这种错误的要求。反而,他们能够在大多数人的失败之中获得成功的感受,即便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他们本能所渴求的。正如“惊奇、赞叹”可以让萎缩的大脑重新疗愈一样,他们的脱颖而出获得的赞赏也会让他们的大脑获得疗愈甚至是更好的发展。当然,这不是这种刻板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的结果,但是对大多数小学教师来说,他们可能会如此认为,甚至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如此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惊奇和赞叹怎么会让大脑疗愈的呢?我想这很难说清楚。或许,用接纳、赞赏、肯定、爱这些东西可以解释一切奇迹。
4、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通过有经验和有影响力的教师传授学习之道,并从中获得进步,这种体验远非物质上的满足所能给予。这种通过期望,通过努力和奋斗所获得的成功体验,会深刻的改变他们对未来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多的愉悦和价值,形成正向的马太效应,那么可以肯定这种进步是持续的和有力的。王金战老师常说,只要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是可以通过树立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学习办法考入理想的大学。苏霍姆林斯基提供了这种进步的源泉,成功的体验又不断带来正向的激励,由此可见用正确的方式做事情有多么多么重要。
5、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
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探索,在基础思维能力方面进行训练,不断的挑战自己,这些都是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方面。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喜欢智力挑战的-----从班级里面,最聪明的孩子最喜欢恶作剧就可以看出,如果一个班级教学不能针对学有余力的孩子进行有效的补充,那么他们就无法在学习生活中找到有挑战有价值的事情,恶作剧就产生了。 创造性的劳动会带来更美好的体验,更美好的体验会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会促进他们应对更有挑战的事情,那么读更多的书也是智力挑战的一种。
6、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阅读会带来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内在关联性的思考。或许他们可以通过阅读100种完全不同性质和内容的书籍来获得属于他自己能理解的人生智慧----当然,不同的人,不同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后不同的思考,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无论如何,总是会有一些变化在发生。只有当某人达到他自己的极限之后,那么开悟或者叫开窍就会发生。可以这么理解,就是我们所做的阅读也好,思考也好,体验也好,都是为开悟做好充足的准备。
7、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只有真正的思考,才会带来对周边事物的认知和观察,才会带来对现象的思考和因果的思考。良好的思维模式和角度,可以促进对知识感受性的敏锐。而知识感受性的敏锐会促进更多的思考。
之所以每一个人看到身边不懂的东西的程度不一样,与他们对世界的真正了解有关系。知识越丰富,思维方式越独特,勤于思考的人,方能发现世界的神奇。而大多数人,可能会对身边之物熟视无睹,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这样,如何能改变。
学问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浅薄,对宇宙了解越多越觉得人类自身的渺小。
在这些巨人的思想光芒照射下,我只能战战兢兢的写一些自己的学习感受,至于对不对无所谓了,至少我认真学习了,思考过。
欢迎和我们一起探讨:Q群296519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