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战家长学校/陶勇
之前,与他人协助编著《父母皆祸害》一书,非常震惊。因为我们通常意义上会以为,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是别人家的事情。包括现在我们经常听到有孩子跳楼了,有孩子离家出走了,仿佛这些事情与我们无关。可现实是,真的有非常非常多的孩子需要救助--不是因为他们有问题,而的确是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出现了大问题。
在金战家长学校,也会经常接到这样的求助。一般来说,孩子问题不大,家长都不会开口,都不会认为有什么。最多只是觉得孩子不爱学习,懒散无趣,不知好歹而已。如果遇到责任感极强的家长,以及家庭生活压力很大的成长环境,孩子就非常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他们的境地。他们在在家庭中毫无价值,甚至不如一个东西的价值-----很多孩子弄坏了一个东西,弄丢了一个东西,可能遭到灭顶之灾:无休止的指责和谩骂,对人格的攻击。
这些东西,都会给孩子带来无价值感,再加上这种状态影响到学习状态,会带来学习上的灭顶之灾,所以在学校也会受到负面评价-----------好的教育之所以不会公布考试成绩,进行班级学校排名,就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状态糟糕的孩子,仅存的自尊,都 会在学校这个环境受到羞辱------不是他们不想变好,而是他们在家庭中的遭遇让他们无力应对有挑战的学习。
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都会非常的心痛。都想狠狠的把家长拉过来揍一顿,然后把他们捆绑到家长学校去学习。-------当然,这只是气话而已,我能够做的,仅仅是尽量多的唤醒我们的父母,让他们用人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然后再让他们自己的生活过得有一点尊严。之所以他们会变成这样,我想往往他们也过得不那么如意,只是他们并没有这么认识。他们或许认为,这个世界对他们极为不公。这种看法或许有的的方面,比如历史原因,比如自己父母的原因,让他们本身的成长就很糟糕。但是,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参与学习,参与进步,提升能力,来获得属于自己家庭的新生。
参与家庭教育,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对于一些已经出现精神异常的孩子来说,就必须要尽快进入心理咨询阶段,甚至进入临床精神治疗阶段。家庭教养方式固然要改变,因为这是你未来命运的真正改变契机,但是对于孩子当下的状态,仍然要做一个清晰的界定,哪些可以通过心智成长的训练来改变,哪些需要通过单独咨询来获得帮助,哪些需要通过治疗来获得转机。
有什么方法能界定是否需要心理救助呢?(以下内容引用自相关专业书籍)
1、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觉得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需要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其二是从观察者而言,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
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
2、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着生理心理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
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
3、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便形成妄想。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自知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种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称为自我认知统一性原则丧失。
4、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5、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
那么哪些情况应该划归为精神病而必须进入临床治疗阶段呢?
这个问题本质上没有明确划界,只是从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病医师的工作范畴上有划界。根据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的三项原则。异常心理,那是精神科医师负责;正常心理下产生的问题,属于心理咨询师的菜。
精神病是指大脑有器质性病变的。虽然很多精神病是查不出脑器质性病变的。但精神科医师认为,虽然查不出,但不意味着没有,引发这种状况,大脑某个部分肯定有器质性的问题。比如家族遗传精神病,这个家族的人,大脑构造上,肯定有什么地方跟普通人不一样,才会导致这种状况发生。
心理问题,指大脑活动正常的,主观世界反应客观世界、知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协调、性格相对稳定。有心理问题的当然比有精神病的多很多,就想感冒,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但心理问题也不能说是一种“病”,它虽然可以引发器质性的病变,比如压力过大长期抑郁,导致神经性胃炎。但它本身,不是由器质性因素引起的,而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
但心理产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精神异常。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是精神病高危人群。比如长期自卑自闭,最后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相反的,一部分精神病人,通过药物控制加以心理辅导,又能从精神病人,变成心理问题患者,然后最终也有能治好的。所以心理问题和精神病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从本质上也不太好明确划界。
补充:还有一些很重要的线索,比如社会功能是否受损,以及行为是否出现泛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