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再次从头到尾认真看了自己的博客,突然有了写点东西的冲动。
香港回归的前一天,那年我30岁,没有育儿的思想准备,在懵懂中做了父亲。
从做了父亲的那天起,开始进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成长之路。初为人父,没有育儿的理论和方法,更没有育儿的经验。但目标很明确:让孩子接受自己成长经验,避免自己成长的失误。
孩子出生后,从拿识字卡片逗孩子玩开始,偶然发现孩子对汉字很敏感,从此开始关注孩子识字,坚持了近三年,孩子居然识字3000,达到了自主阅读的能力。
就在和孩子识字的过程中,社会上关于早期识字的利弊之争如火如荼,后来我想,幸亏我没有参加这场旷日持久,至今也没有结果的争论。我让孩子实现早期阅读的结果是:让孩子喜欢上了学习,给了孩子另一个世界。
孩子四岁开始接触英语,用了8年时间,走过了浸泡、入门、提高、强化、喜欢、应用等阶段,至12岁完成了蜕变,英语达到了母语水平。
也就是在这8年的时间里,关于孩子英语是早学还是晚学,高考要不要取消英语,中国人要不要学英语的社会大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一浪高过一浪。就在在这种大形势下,我一直信奉:英语不是科学,是学科,英语给了孩子一把通向世界的钥匙。
孩子四岁时给他请了专门的电脑老师,从开关机开始学起、打字、游戏、学习、人际沟通,也包括了申请美国高中的全过程。
上了12年网,居然没有网瘾、眼睛不近视。当很多家庭把电脑视为洪水猛兽,孩子却说:没有网络就没有他的今天。
孩子5岁提前上学,小学阶段跳了两级,12岁初中毕业,顺利完成了国内中考和美国中考。
结果的华丽和圆满,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但怎么走过的这个过程,个中滋味只有我知道。提前上学和跳级,包括早期识字,英语学习等,有人说我是拔苗助长;带孩子不停地旅游,有人说我是有钱烧的,为孩子租房住,有人说我是东施效颦.......
在孩子在8岁和11岁时,分别陪同孩子骑行完成了淄博-合肥和淄博-青海湖。
有人说我了不起,有人说我疯了。我悟出了一句话:骑行是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情感教育。在路上是爱和自由,是对循规蹈矩的颠覆。
在全民声讨、抱怨现行教育体制时, 我在孩子10岁那年选择了让他游学美国;两年以后以优异成绩被美国高中录取。
孩子准备只身赴美留学时,国内著名专家对我“忠言”,这么大的孩子自己出去是“绝对”不行的,说我这是极端不负责任。孩子在外留学三年了,过程的丰富,让我真正理解了时间是个好东西。
在孩子成长的前几年,赏识教育风靡全国,我也是其中受益着,但当时我就说:“赏识教育再好,也不是教育体系的全部,离开了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就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申请2008年奥运会年前,“独生子女是颓废的一代”的预言铺天盖地,我当时写了一篇博客:我们的孩子真的不如我们吗。
就在大家终于看清溺爱孩子的弊端,“热衷于”体验式教育的时候,我提出了成长必须付出代价,经历才是成长。
就在举国上下痛斥“坑爹一代”的时候,我却“玩世不恭”地认为:用不着大惊小怪,出现“坑爹一代”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坑儿在先”,这是“滥爱”的必然结果。(以上这些绝不是事后诸葛亮,有博文为证)........
今天我依然和孩子行走在路上,转眼已经走到了大学申请之季,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我信心满满。因为走到现在我更相信:时间真的是个好东西。
想对我们的父母说:教育孩子不要人云亦云,甚至盲目跟风,请尊重自己的内心。
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这篇博文其实是我博客的全部内容。在孩子成长的16年中,其实是三句话让我走到了今天:第一句,宋怀烈老师说的,好孩子是家庭都是教育出来的。第二句话,王占珺老师说的,不要费了孩子的武功再让他闯江湖。第三句才是我的
感悟:教育孩子,请尊重自己的内心。
欢迎光临我儿子的博客
依然中学生,您的鼓励将是他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