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人前表现不一致的简单行为分析--儿童成长问题探究
(2012-11-13 02:18:16)
标签:
儿童被迫成长心理机制取巧迎合育儿 |
分类: 随笔 |
问题:我女儿刚5岁,就象一个人精。当她跟我和她爸爸在一起的时候,她的表现相当好,很听话。可是,只要爷爷奶奶一来,她就开始使性子了,不再听话和通情达理,总是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行,这是怎么回事?
回答:
孩子在父母面前的表现非常好,也愿意按父母的意愿去做一些事情,这符合父母的预期。当孩子的爷爷奶奶来了,她就表现出所谓的“不听话”行为,其实这正是在表现出她作为孩子天性的一面,就是愿意把心中的不满说出来,希望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去行动。只是这种方式,不再符合父母的预期,但是,符合他们内心的需求。
表面上来看,孩子的行为是有双重标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双重标准”只是孩子的无奈选择。因为孩子清晰的知道,她的生命源自父母,她需要父母的照顾,她应该满足父母的意愿才能更好的生存,她的表现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或者说是因为害怕失去而让自己被迫成长。
爷爷奶奶会对她有更多的宽容,她的天性才能得以释放,所以爷爷奶奶背负了一种“罪名”,就是对孩子娇容纵惯,但是从实质上来讲却是在满足孩子成长的心理期望,让孩子用他们渴望的方式去成长,即便从父母看来有一些不恰当。
如果父母对于孩子这种双重标准不满,一方面需要降低一些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感觉到不需要再做伪装。一方面,需要跟爷爷奶奶进行一些沟通,说明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及期望,保持相对的一致性,如此才可让孩子不必去伪装。毕竟,有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还是需要对孩子有一些正向影响力,如此他们才能在成长中去学会,在痛苦中改变中去面对。虽然如此做多少会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情绪产生变化,不过从孩子长远的成长需求来看,
话到此时,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父母似乎都期待孩子能够“懂事”,如果孩子真的过早懂事,我只能赞叹这个孩子很聪明,但是他们放弃了自己作为孩子的一些权力和成长机会,没有坚持自己的模式去成长,这个过程的失却,肯定对未来会有影响,这不仅仅是行为习惯的问题,而是他们心理成长机制的问题。因为任何被迫而达成的东西,是违背意愿的东西,会让他们内心充满不安,会让他们不再容易相信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失去做正确决定的勇气。只是这些失去的东西,和父母所期望的东西,无法站在未来的角度进行一个客观的评比,因为人生不可以重来,不同的人也没有可比性。所以,很难说明白哪一种成长方式会更好一些,哪一种结果才是更加正确符合父母及社会的期待。
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先降低对孩子的标准,秉持一些基本的道德及行为规则的底线,然后在生活中让他们慢慢意识到源自社会生存的需求,再去做一些改变,让这种能力的构建过程自然一些,舒缓一些,不是因为外因而因为内在的认知改变而改变。
但是这不仅需要远见,更需要的是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