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换一个角度看人大附中的人素班(早培班)

(2012-02-13 16:48:50)
标签:

教育

人大附中

早培班

人素班

超常儿童

创新人才

占坑

仁华学校

分类: 关注中国教育
附:人大附素质班简介

      北京市教委2010年批准进行第一届招生。

      人大附素质班是人大附中从仁华学校五年级学生中招收,每年招收80人,学制5年。

      前期大约用3.5年的时间学完小学六年级、初中、高中的全部课程,然后进行文化课和心理、智商考核评估。根据测评结果将80人分为两班。

      其中一班并入人大附中高中部,用余下的1.5年继续高中知识学习,然后参加全国高考;

      另一班学生,学校将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用余下的1.5年学习大学的相关专业内容,并与相关大学、国家实验室协作开始大学课题研究。这些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将被保送到清华、北大等国内顶级学校。


      《北京晚报》报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2010年初,人大附中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复,成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首届初一年级“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简称“早培班”)的学生于今年9月正式入学。在基地成立之前,人大附中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



      上文来自北京晚报,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人大附中是谁大家都很清楚,1985年创建仁华学校,成为北京市的超常教育实验基地。现在,这个基地成为一个小升初的坑班,作为人大附中筛选优秀学生的窗口。这个选择的标准几乎唯一是奥数成绩,可以这么理解:仁华学校选拔的是高智商的孩子,而非在广泛学科上的具有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孩子

      以前,人大附中出了一个全才叫肖盾,这个学生差点被仁华学校淘汰,但是凭借了人大附中的智商测试而被破格录取,此后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那么为什么现在又要成立一个“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呢?是否定超常儿童不会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呢,还是人大附中想把高智商和专项高能力学生一网打尽从而走出广受批评的学科人才选拔机制的怪圈,领先他们在基础教育领域领头羊的地位?

无论是什么,都可以由此看出人大附中在中国教育环境下的前瞻性:他们真的要做世界超一流学生的教育。请注意:是做一流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做超一流的教育。真正的超一流的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来让他们获得自身最大的进步和成就。这个成就是与这位学生自身之前的水平相比较,而不是一个在全北京,或者全世界的一个评量标准。

      由此可见,人大附中的成名,以及未来的成名,包括他们的师资团队的成名,个人英雄主义的构建,都离不开北京方方面面的培训机构。正是这些培训机构,让这些孩子的某些潜能被挖掘出来,被构建起来,从而符合了他们的标准。很多奥数培训机构依附于人大附中的选拔机制而有了生存空间,其实人大附中的成名又何不是依附了这些机构与家长的共同努力而取得了当今的“成功”呢?

      继续了解关于这个早培班的报道。

      记者看到,“早培班”的基础课程安排的十分丰富,除了语、数、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教育、工程技术、艺术体育以及阅读、校本选修等课外活动。记者特别注意到,学校专门为“早培班”开设了一门研修课,每周一个半天,或举办专题讲座,或进行科学实验,或走出校门到科研院所参观学习。研修课程对不同学科有不同要求,比如,语文研修重在扩大阅读量,生物研修重在观察、记录,物理研修相当于高中综合实验……


      的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在以奥数选拔为主的人大附中点招机制的背景下,他们在做一个看上去非常理想化的教育模型。那么他们是如何招生的呢?我在人大附中的官方招生信息栏没有找到相关的介绍,倒是从百度知道里面找到了一些答案,不知道是真是假:

      第一种说法是:7月份会有一次四天的考试,上午老师讲课,下午考试(上午学习的内容)。之后会根据考试的成绩有一次面试,然后就等通知了。

      第二种说法是:必须参加仁华入学考试,特别是5升6的考试。在5升6考试中成绩好的会选入人大附中夏令营。夏令营的表现决定是否进入素质班。

      第三种说法是:来自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712c2f0100lykc.html人大附素质班,据说,将按下学年8次考试成绩从仁华五年级前几班中招……

      如果上述说法成立,那么这个“人素班”基本上是从仁华学校的五升六考试中或是从优秀学员中选拔进行点招,和人大附中本部初中的其它点招方式几乎一致,只是时间提前了一年,然后安上了“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另外一种说法,这与当年仁华学校的创立目的与最终发挥的作用何其相似!

      而且,而且这种模式与高校自主招生提前点招何其相似。他们都在做什么呢?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大家自己回味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