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乎别人评价的孩子 - 幼儿心理咨询案例
(2010-10-17 00:30:45)
标签:
幼儿评价体系选择优柔寡断经历自信心镜像神经元 |
分类: 育儿相关(幼儿) |
文:陶勇
小明明4岁11个月了,近一周左右出现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又一次,他对妈妈说:“妈妈,刚才有一个阿姨走过来,我不是故意的碰到她了,我小声说了对不起,不知道她听见没有?她要是没有听见会不会生气呀?她生气了会不会找警察叔叔来抓我呀?”
分析:
明明的行为显得很客气,在乎别人的看法,说明他的共情能力显著增加,能与别人“感同身受”,从这个方面来看,是成长的必然,也是一种进步。这种能力,有助于帮助他成为一名懂事,温和,不具有攻击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通常是符合主流社会幼儿行为规范的,这能够帮助他获得较多的社会认可。他在乎别人感受的同时,也在思考由此带来的后果,这种思考,能够帮助他尽快建立起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最终构建较好的洞察能力。
当然,如果总是去思考行为对他人的意义,会对自己行为产生过多的质疑,最终影响到下一步行动的选择,同时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很多困惑。
造成这种反复的质疑,可能源自幼儿天生的,由镜像神经元系统所具有的所见即所悟的能力没有被激发,导致幼儿无法准确判断自身行为及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必然后果。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的信息有限,无法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取足够的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认知的混乱,使他们无法获得正确的信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恰当的教育内容也会给孩子带来知行准则的混乱,比较典型的一个传统教育故事就是《孔融让梨》。故事中试图教会孩子要把更好的东西留给别人,而孩子自身的本能需求得不到尊重,这是违背人的天性。还有一个难以理解的困惑是,如果别人接受了我们承让的“大梨”,说明别人可以不需要具备这种善意,那么这个世界的规则到底应该如何就成了一个谜。
做出正确的选择,除了幼儿对事情的本质无法厘清之外,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对错评价太多,对孩子行为准则要求太高也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从内心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很难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认同。
建议:
当这种事情造成一些困惑,最后演变为恐惧和焦虑时,妈妈就有必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一些指导,心态进行一些调整,同时也有必要在生活中创造机会,帮助孩子成长。
1、妈妈千万不要把焦虑单方面的放大,根据罗森塔尔效应,妈妈的情绪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心理暗示:我就是搞不清楚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不能确定应该如何去面对。
2、妈妈要帮助孩子正确理解事情的真相,并指导他做出一些符合他当前经验的选择。即便这种选择并不是最好的,但是至少我们有一个选择,总是比没有选择更好一些。
3、父母要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正面评价,减少对孩子错误行为及幼稚行为的“对错”评判。从上述案例来看,孩子最后的问题都指向了其他人对他的评价,这证明了有关对错的评价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父母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作为幼儿来说,他们能力还很弱小,有很多事情会做错,或者做的不那么完美。父母要明白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没有错误的经历,仅凭说教并不能明显改善这些问题。孩子犯错是必然,父母要有耐心的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任何对于错误的指出及评价均会导致孩子自信心的损害。
5、让孩子体验更多的有趣经历。这些经历包括去不同风貌的大自然遨游、去各种不同的场所参观游玩、与不同的人群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任何有别于习惯生活的经历,对于孩子认知、信息加工的能力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6、父母在生活中要经常与孩子进行语言沟通。沟通的范围包括对即时场景的认知和了解、对于自己孩提生活的片段分享以及与孩子一起探讨他感兴趣的事情、分享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有时候我们总会担心孩子不明白我们的意思,就故意降低了沟通的信息量和价值性,只是涉猎有限的范围,这些信息沟通的单调和贫乏都会导致孩子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迟缓。
7、与孩子一起阅读经典,特别是一些童话故事。经典的童话故事很少对人物的行为及后果做评价,但是故事的发展却符合每一个角色的身份、行为及后果,这种阅读恰好能促进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出现类似问题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