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神经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2010-10-17 10:11:44)
标签:
育儿陈建翔大同神经元早期教育镜像神经元成长规律心理发展教育 |
分类: 教育技术相关 |
文:陶勇
周五,在北师大校园内,有幸聆听了陈建翔老师讲解镜像神经元在教育中的作用。这是一次非常令人震撼的课程,此后引发我的很多思考,此前很多问题由此似乎得到一个真正的解释。
先花一分钟了解一下镜像神经元:
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同样的动作时,不用细想就能够心领神会。约翰在瞬间就理解玛莉的举动,是因为该动作不只发生在他眼前,实际上也同时出现在他脑中。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探究现象学的哲学家早就提出:对于某些事,人必须要亲身体验,才可能真正了解。对神经科学家而言,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为该想法提供了实质基础,也明显改变了我们对人类理解方式的认知。
课程中,陈老师举了一个大家都熟知的例子,“火中取栗”。比如一个猴子从刚灭的火堆中取出一只栗子,它会被烫伤,赶紧把栗子扔掉。这时候,旁边的另外一只猴子看到火堆中有栗子,也去拿了一个,又被烫伤。对于火中取栗这件事情来说,猴子可能需要亲子去体验才能真正了解,从此不再干这件事情了,而对于人类来说,他可能看见了头一个猴子发生的事情,他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而无需自己去尝试。陈建翔老师说,这种间接经验的学习,就是教育,所以他把这个“镜像神经元”称之为“教育神经元”。
再来看看,人类是如何具备这种所见即所思、所见即所历(经历体验)的能力的。大约是在5万年前,人类的某些基因发生了突变(可能是因为病毒,或者生存条件引发),有一种叫“镜像神经元”出现在人类的大脑,使当时的人开始具备所见即所历的能力。5万年的发展,你可以想象,代代的所思所历通过基因发展、文化传承,会积累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这个程度就是,我们生而会学习,生而具备某些能力,其中有些能力是不需要学习而具备的。由此,我可以想到很多,比如婴儿天生喜欢父母的微笑,婴儿能读懂父母的表情,我们天生能感受到爱与伤害的区别,我们都渴望被认可,被理解……
太多了。以前,我们在讲家庭教育的时候,我们总是说,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如此,那么孩子为什么需要这些东西?如果孩子的有些能力和需求是通过后天学习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反复的教育仍然无法改变他们的这些对爱、赞赏的需求?
这种“教育神经元”所赋予人类的能力,可以称之为“母思维”能力,可以用我们人类的某些直觉往往比“逻辑思维加工及判断”更加准确的结论来证明它的存在。以宋怀烈老师的“孩子天生会教育父母”的理论来看,孩子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行为,思维发展往往与我们成人的想法大相径庭,而我们总认为成人的经验是经过实践的,其实,孩子的思维方式,及所表现出来的行动方式才是真正的需要,才是人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真正需要。父母皆需要通过认可,接纳,帮助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动力。
母思维是一种经过5万年发展,积淀和传承的能力,而通过亲身经历所产生的经验过程可以称之为“子思维”,这种子思维往往带有个人经历局限的某种偏见。我们可以通过最新的儿童早期教育的真知灼见可以证明之存在的合理性。
1、儿童探索行为与成人的保护意识。所有婴儿,自他们能逐渐具备自由行动能力之后,便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行为。这种探索行为,实际上是他们内在的需求,是构建视觉到触觉,直至真正认知的过程。母思维决定他们的行动是有必要的,是必须的一个成长过程,而我们成人往往从安全、有无意义的层面去评价这些行为,最终导致孩子的“母思维”能力受到压制,潜能无法发挥。
2、儿童的艺术潜能和敏感期问题。每一个儿童在不同的阶段均要经历某些敏感期,其中有一部分是与艺术能力相关,比如音乐、绘画等。这些潜能,可能就是5万年人类所积淀的“镜像神经元”发展能力相关。
3、儿童想象能力及某些潜能递减的现象。刘姥姥说过,儿童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他们潜能的世界。随着所谓的知识教育的进入,特别是当前国内教育的某些弊端,所导致孩子对自身具备的洞察力产生了质疑,不符合发展科学的,具有很大认知局限的“子思维”的构建,这些能力会逐渐消失,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4、“早期教育”神话的破灭。有很多早期教育的神话被传播和发散,但是,这些早期教育神话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为多。这实际上证明,早期教育在某些表演性质,可以观察到的知识层面是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恰好封杀了“母思维”的发展,限制了人思考能力的发展。大家可能会说,“哈佛女孩”很成功,但是大家是否注意到,首先,这个成功仅仅是考上大学,而非终身成就和幸福感所加权的成功。再次,搞早教的那么多,2岁就认识几千字的孩子那么多,而我们所知道的也就那么几个?有关早教神话的话题可以访问萧愚的博客。
5、青春期的反叛问题。我们知道,孩子自小具有探索精神,他们要印证自己的思考结果,他们要自己证明事情的真相。在成长过程中,他们被成人世界的偏见所指引,与自己内心所构建的认知和价值观产生了冲突。在青春期以前,由于生存安全感所需,他们可能并不会对这些冲突产生太大的反应,直到青春期的来临,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多年所积纳的矛盾就爆发出来。从心理学上来看,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固有价值观指导越多的孩子,在青春期所表现的反叛会越强烈(李子勋语),因为他们要开始整合自己的价值观与所接纳的价值观之间的异同。我们可以看看青春期孩子与父母或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1)玩与学的问题。我相信,也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大多数孩子喜欢玩,不想承担学习的责任,而父母或成人社会则认为应付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你说谁的行为更对?孩子的行为更多是受到母思维的影响,母思维是积淀了5万年的能力所致,它一定是人类真正的需求。普通的孩子中,会玩的孩子比考试成绩好的孩子所取得的社会成就更多,会玩的孩子自身的家庭和谐幸福程度更高,思维更活跃。你看看身边的亲朋好友,同事们就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成绩好的人更多关注技术,会玩的人更多关注人和社会。社会是靠什么推动的?是靠人和思想发展,而不是技术。技术发展并没有让人类生存得更美好,而是加快了生态毁灭的速度,加快了道德沦丧的速度。
(2)道德感与社会危机。镜像神经元的能力能让孩子从所见即可推演出结果。他们的道德认知源自自己所见及所思,而我们给孩子赋予的道德教育,行动指导却是抽象的,另外一套标准。所以,我们的教育注定会失败,我们否定了孩子对自身认知的思考,于是,这个社会谎言遍地。这也是证明家庭教育原理中,身教大于言传的理论根源。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那么我们会真正明白,为什么刘姥姥会反对所谓的经典教育。这种经典教育是不完全真实的,是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反证,会让一些孩子混乱,最终精神分裂,人格分裂。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思想不统一,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思想不统一,家庭与社会的教育思想不统一的情况下,这个社会必然出现很多问题。当然有一种解决之道是,用理论来洗脑,天下大同之道,不过,这一套东西越来越不得人心。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