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的作用-胆小的宝宝

标签:
育儿教育孩子烟花皮猴自信心自我评价 |
分类: 育儿相关(幼儿) |
文:陶勇
过年了,妈妈爸爸买了一些小宇喜欢的烟花,准备在大年三十那天燃放。没有想到的是,小宇并不领情,死活也不愿意再碰那些东西。除此之外,他还不敢走出家门,像往年那样去看燃放烟花。小宇的爸爸妈妈对小宇的变化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去年春节时候,小宇可喜欢观看燃放烟花了,孩子年龄越大,胆子怎么越来越小了呢?
此后,爸爸偶尔听见孩子在自己玩的时候,扮演老师,自言自语道:“我不喜欢不听话的孩子,我讨厌上课乱动的孩子”。爸爸心里一动,想起在这段时间,父母对小宇的管教似乎比以前更严厉了一点。有时候妈妈经常对孩子说:“你这样做,我要生气了。”然后就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不再想搭理孩子。一般在这个时候,孩子总会反过来哄妈妈,要妈妈不生气,并承诺以后不再做出让妈妈生气的事情。
分析:孩子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做出承诺,一旦这种承诺没有实现,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很低的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二是从此不会在乎自己的承诺,成为一个“皮猴”。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最担心的一件事情是害怕被抛弃。包括对生存环境的担忧以及对心理支持的担忧。如果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如父母、老师对他做出负面的评价,并表达一些对于幼儿来说认为可能导致抛弃行为的语言,让孩子产生自责,表面上看来,这种语言所寄予的期望目的达到,实际上对于孩子心理的成长来说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某些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更多依赖身边重要的人物而不是自己,并丧失自信心,变成一个“听话”的孩子。
对策:永远不要对孩子的“过失”进行超越事件本身的评价,对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孩子当前所能达到的能力。对于孩子没有做好的事情,我们应该积极的帮助他们,指明正确的行动方式,而不是某种意义上的“管教”。例如妈妈对孩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种模棱两可,对于孩子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方式:“你故意把玩具摔坏,我很愤怒。我再也不希望看到你这样做了。”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指明了愤怒的原因是把玩具摔坏了,并告知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而不是对孩子本身有一种不恰当的评价和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