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风波之后,《白鹿原》好歹还是赶在这个九月上映了,凭此为王全安叹了口气,也为咱中国电影叹口气,更为这十来年越来越BT的文化捆缚叹上一口气。筹备9年,拍摄3年,这中间所经历的风雨曲折完全可以梳理成新故事拍出一部“白鹿原”外传了,绝对会比当下这部万众瞩目的正牌《白鹿原》要引人入胜,说这话绝对不是对影片或王全安的奚落,而是一番带有着燥热的、情绪化的无指向嘲讽。
作为70年代生人,我对陈忠实先生敬仰有加,但对其这宏篇大作《白鹿原》却并不感冒。所以说,我不是什么文学青年,绝不会搬弄情节文字出来糊弄人,也绝不会拿所谓的正宗原版的框架来衡量王全安的这部改编电影。书中的大概基本都淡漠到对不上号了,只有在看电影时才会依稀记清白嘉轩、田小娥和黑娃所遭遇的一切,也依稀记清白鹿村里两大姓氏上上下下的一干宗族将相们的面目。故事仍很曲折,也很揪人,情欲戏虽不畅快但也算是水到渠成,家族戏虽不全面却也算是风生水起,彰显着很坚实的戏剧底子。但唯一令人感到蹊跷的是,王全安在这部电影中即兴勾勒着自己的“白鹿原”,未在原著扉页上酣睡,很不“忠实”。
所谓的不“忠实”,其实是跳脱出原作作者陈忠实的视角去经营整个故事,采取了有取有舍的重新编排,令人物面目更饱满清晰而不得不牺牲掉了因果循循的大叙事。我觉得这是当下文化改编电影较为聪明的地方,立人不立事,唯有人物鲜活起来才能令电影更加富有戏剧味道,而不是单靠几个荒淫段子去撑起两三个小时。所以,田小娥与田娃成为了电影中的轴心,而不是文学原本中的一侧偏枝,以他与她的视角去自蹊径着手审视一个村子两方族系三种面目四邻五舍的方方面面,其实更具有新意,有种狂放不羁的潜在基因。
王全安是在电影中倾注了很浓重的个人情怀的,在人物刻画方面比之前的电影作品都要用力,而在叙事方面又沉稳之极,是让燥热的人在被刻意淡化了的生活琐碎中做着层层的蜕变,而规避其沦为吵嚷闹戏。书中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环境以及山雨欲来式的变革,都被导演铺陈到了影片的背景画面的经营中,成为其美学背景的叙事灵魂,所以那苍黄的原野、燃烧的夕阳、涌溢的麦浪都被赋予了某种职能,就像是这部电影被掩藏了的旁白一样向观者倾泻着某种情绪。而村中的背景陈设的凝重感则形成了一种叙事反差,像是破败的图腾,靠历史的威严震慑着一切,却在青石乌木的尘埃背后难掩风雨飘摇。就在这派冷暖交集的大背景下,人更加生动地缔造着故事,更有技巧地相互试探与勾引,更加野性地显现着自身的破坏力……
我欣赏王全安赋予电影《白鹿原》的这种新情绪,也欣赏其为了追求电影理想前前后后在这么多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虽然从多个角度衡量它并不是很完整,仅是由小至大地做了一次章节性的戏剧透视,但仍能在重重的桎梏下表现出《白鹿原》应有的灵魂与活力,虽不“忠实”,但仍然足够精彩、唯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