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三枪》问世前,其实坊间就已经充满了霍霍的磨刀声,人们把逢年过节杀猪宰羊的精神头全用上了,就等张艺谋一现身就给他来一通横砍竖切,砍下肉来,能给自己换两口人气饭吃,砍出血来,也能把自己的博客标题染个红。所以,一部普普通通的商业电影,利马就在相当一部分等待着机遇搏点人气的闲人眼里升级成了一场崇高的革命运动。
从任何意义上来讲,《三枪》都不至于烂到令谁哭爹喊娘的地步,更不至于让某些精英们抹着鼻涕大声悲号着什么侮辱智商、毁了中国电影等等奇妙的理由悲愤莫名。既然嚷嚷着商业片,那谁赚来银子谁就是真牛逼,有种老张拍了下一部电影你别去看,有种你以自己的名义去蒙上全中国人的眼睛。这时候,有点头脑的人或许都会在舆论中嗤笑,压根就不是“三枪”有病,而是尔等病得不轻。
再好的商业片,也不可能兼顾到所有人的口味,也不会打着拯救世界的名义去挣那份脸面。所以,以个人的好恶来以中国人的名义拍砖,是个很可笑也很缺德的事。就象春晚,人人都知道赵本山的小品火暴,最受欢迎,但也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南北通吃,一样会在南方被一些悲愤的人们痛骂为低俗啊低俗。就象冯小刚的贺岁,还不是北方的鸡下不了南方的蛋,但也没防碍人家的片子捞了票房顺便再捞个商业旗手啊的名声。
“三枪”挨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谁让它是张艺谋的作品呢?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谁爬的最高就被灭得最快,睬着人家的尸体换顿饱饭吃是一些人尤其是文化界精英们的生存习惯。但老百姓,却不能说是你批低俗人家就不进电影院,你喊几声烂人家就撕了电影票的。
把春晚舞台浓缩,把春节小品电影化,我觉得这个模式还不错。如果能换来票房,那就证明老百姓尚是能买这个帐的,就说明人家刘老根大舞台每年就那么几个老段子还能混个场场爆满不是什么个别现象。如果能形成模式,并以此形成一个喜剧潮流,那未尝不是好事。省得每年那些精英导演整天围着网络论坛筛沙子,今儿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明天寂寞的没完没了的铺排好几年,累吐了三升血也没在电影院里换来几壶醋钱。
张艺谋放下身段借“三枪”转型,我觉得是好事,毕竟中国电影的大师太多太多了,精英也严重过剩,惟独就没几个能赚来票房的。开拓出新路子,能打开市场,即便你折腾出花儿来把天捅破了,也无所谓,省得让那些只动眼球不动脑子的山寨潮流大兴其道,整天抄抄这个翻翻那个还以为自己就了不起到革命级别了。
所以说,张艺谋初练“三枪”,还不够,以后多练几个四枪、五枪、六七八枪来,才是正道,毕竟在全球经济危机这么严峻的大形势下,真正的智者都要多去承担拉动内需创造经济价值的任务,而不是指望政府补贴,上头派票,施舍个政策便利的装孙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