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功夫》没扯邵氏的蛋!

(2006-03-25 03:22:37)
分类: 白话电影


    国内电影评论现在面临的尴尬,就是见识太少。然而大家见识少却都不愿找点资源补救,都一股脑桥扮专家的口吻聚在一圈胡说八道。这一点在《功夫》的系列评论当中有着极为明显的体现,以下笔者以客观的论据为整个电影的细节做一番勘误,以免一干妖魔荼毒影迷、祸害子孙,算是我积德行善了。 

    功夫在向老电影致敬不假,但是渊源却并不象一些评论中概括的那么简单,首先说到了“如来神掌”这个功夫引子,很明显这是借用了香港早期武侠电影《如来神掌》的套路,算是一种带有新意与创新的致敬。现在许多行家一提到香港老电影,就一概将口风呼合到邵氏,好象很门当户对的样子。如今说到了《如来神掌》,也当仁不让地将其扣上了邵氏帽子。 

    其实《如来神掌》是一个系列电影,第一部出品于1964年,改编自早年连载在《明报》的一篇同名武侠小说,报章上连载的第一第二集是改编自柳残阳的武侠小说《天佛掌》,随后的续写部分为同期武侠名家上官虹。电影的出品公司为华声影业与华富影业,与邵氏压根也就没什么关联,哪里来得什么邵氏经典的影子。 

   《功夫》中的火云邪神的名号,就出自于这一部《如来神掌》,在柳残阳的原著《天佛掌》当中,有着一邪、双飞、三绝掌的江湖排名,可见火云邪神的江湖地位之高,是与《功夫》中的杀手排行榜暗相呼合的。火云邪神就是原本的八式如来神掌的执掌者,也就是他把这身绝技传授给大侠龙剑飞的。然而周星驰在《功夫》却将情节如此倒置,让火云邪神最后关头请教阿星这是什么功夫,周星驰则回头道:“你想学,我教你啊……”巧妙地把原本的小说与电影情节完全颠覆,产生本末倒置的效果。 

    影片中瞎子杀手以筝音杀人的段落来自于传统武侠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六指琴魔》,影片的出品也较早,被翻拍了好几回,我也只看过六十年代初期的版本,出品公司已经不详,但是可以保证其绝对不是邵氏。两个瞎子的设置,仍旧是在围着《如来神掌》打转。先前讲到,江湖上的排名为一邪、双飞、三绝掌,这两个自称为杀手排行第二的伙计看来就是那传说中的双飞了(当然,这也是恶搞,原作中的双飞是一男一女)。 

    瞎子杀手以筝音杀人的技俩事实上就是武侠概念中的“音波功”,而包租婆的大嗓门“狮吼功”也是这个绝技门类中的一种。这个武功概念则来自于早期武侠名流金童所著的武侠小说《仙鹤神针》,后来也被香港电影人改编为电影,共三四个版本,出品最早的是五十年代末,最为流行的则是1961年港联公司出品的两个电影版本。当然,也跟邵氏无关。原著故事中,武林奇人蓝海萍是以笛声制敌,而其女蓝小蝶则使用琵琶。而后在联手对付大魔头曹雄的时候,曹雄为了对付他们二人居然以狮子吼罩上大钟扩声制敌,一下子威力强出十几倍,将蓝大侠父女震伤。结果这一桥段被周星驰改编到了电影《功夫》中,成为包租婆制伏火云邪神的法宝。 



勘误之《五郎八卦棍》、《七十二家房客》、李小龙 


    看到了《功夫》中猪笼城寨的布景格局,很多人就都想到了《七十二家房客》,但是有个疑问要问问大家,真正的《七十二家房客》大家伙是否真正看过,这样的布局是否也都真正见识过呢?结果很多人又把邵氏的帽子搬了过来,甚至在评论中特地注明是香港邵氏名片云云,很诙谐地把1973年出品于邵氏的楚原翻拍的版本描述成了经典。这很奇怪,对比几十年来的口碑,似乎也只有内地时下的评论家们这么大胆过。 

《七十二家房客》原本是解放前风靡上海的一幕诙谐剧,也曾被改编为广播剧在民间流传,四十年代时局不稳定的时候,很多上海人为了躲避战乱,而远迁到广东与香港地区,结果就把这一幕经典喜剧带了过去,改编为粤语粤事,在珠江两岸广大民众中取得了共鸣,产生轰动效应。 

周星驰借桥致敬粤语老片,可并不是致敬邵氏电影。早在1962年,香港当时的左派电影机构新联公司与广东珠江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七十二家房客》,导演就是珠影的前辈王为一。后来该片在广州、香港同时上映,反应相当不俗。硬生生地从当时面临滑坡全线没落的粤语电影界拼杀出围,在艺术与商业上都取得不小的成就。当时因左派电影在香港受到一些右派势力的抵制,甚至政府也横加打压。但是《七十二家房客》却并没有因这样的客观条件而受到冷落,从开始时上海移民们的群居社区里的小范围放映,逐渐走到了民众公共影院,以抵御不住传播形式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尊重。当时带头抵制左派电影的势力就是邵氏影业,但是后来却也看中了老版《七十二家房客》只能小院线传播,倍受大众欢迎的商机,在1973年,也就是《七十二家房客》入港十年之后,让楚原重拍了一个新的版本。邵氏电影一直都是开掘国语片市场,曾一度把粤语电影挤入发展的死胡同,但是却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破例拍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不得不让人鄙夷其惟利是图的市侩本质。 

《功夫》借用七十二家房客的桥段,不仅仅只是致敬这么简单,而是要暗自阐述自身回归本源的潜在用意。以大家的香港电影概念,转移为对广东戏剧经典的认识,再回归到对大上海的人文渊源的认同。这不可不说是良苦用心,处心积虑。 

另外,电影中包租婆、包租公的叫法,就是原版《七十二家房客》中的称呼,而电影除了借用了《七十二家房客》中的一些桥段,同时也参照了《危楼春晓》、《楼下饮水喉》等一些底层社会题材老电影的精髓。 

在《功夫》中出现《五郎八卦棍》的概念时,大家也异口同声地把帽子扣到了邵氏功夫片宗师刘家良的脑袋上,又荒谬地提到了致敬二字。不可否认的是,这与周星驰的真实用意完全南辕北辙,同样也跟影片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相互冲突。 

内地影迷电视迷们在不认识周星驰、刘家良的时候,就记住了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功夫英雄——梁小龙。早年间,也就是八十年代初,在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陈真》风靡一时的时候,梁小龙就成了内地人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功夫偶像。那时侯人们根本就不知道谁是什么李小龙,更不用说是什么成龙了。《功夫》的传播范围是面向全世界,但是主力市场却是要发掘内地市场的潜力,之所以引用左派电影桥段,安插进一些中国传统民乐,甚至是《东方红歌舞史诗》中的一些组曲,就是要把这种内地认同感发扬到极致。请退隐多年快被香港人彻底忘掉的梁小龙客串反派,也正是寻求这种久违的人气。 

梁小龙的电视剧流行,但是也不能忽略他的电影,《五郎八卦棍》是他在内地公映的第一部电影,出品应该是八十年代后期,与早前刘家良在邵氏制作的《五郎八卦棍》无关。可以说,如果没有梁小龙的加盟,周星驰是不会特地安排这么一个五郎八卦棍的噱头进来的。早前他在影片中安排的只是一套枪法,叫霸王枪,后来考虑到梁小龙的加入才破例改为了五郎八卦棍,这也就是说,《功夫》致敬的并不是刘家良,而是这个被我们遗忘得差不多了的梁小龙。 

另外,《功夫》中周星驰大战斧头帮的情节并不是来源于李小龙的电影,这个问题即便是周星驰自己也都对大家的口风很纳闷,事实上这一段情节来自于邵氏电影宗师张彻的经典功夫片《马永贞》,原故事中的马永贞就是在清莲阁与斧头帮上百名帮众赤脯大战,最后更是以神力将清莲阁撼为一片废墟,和《功夫》最后将城寨搞到坍塌的效果大致一个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