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白话电影 |
勘误之《五郎八卦棍》、《七十二家房客》、李小龙
《七十二家房客》原本是解放前风靡上海的一幕诙谐剧,也曾被改编为广播剧在民间流传,四十年代时局不稳定的时候,很多上海人为了躲避战乱,而远迁到广东与香港地区,结果就把这一幕经典喜剧带了过去,改编为粤语粤事,在珠江两岸广大民众中取得了共鸣,产生轰动效应。
周星驰借桥致敬粤语老片,可并不是致敬邵氏电影。早在1962年,香港当时的左派电影机构新联公司与广东珠江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七十二家房客》,导演就是珠影的前辈王为一。后来该片在广州、香港同时上映,反应相当不俗。硬生生地从当时面临滑坡全线没落的粤语电影界拼杀出围,在艺术与商业上都取得不小的成就。当时因左派电影在香港受到一些右派势力的抵制,甚至政府也横加打压。但是《七十二家房客》却并没有因这样的客观条件而受到冷落,从开始时上海移民们的群居社区里的小范围放映,逐渐走到了民众公共影院,以抵御不住传播形式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尊重。当时带头抵制左派电影的势力就是邵氏影业,但是后来却也看中了老版《七十二家房客》只能小院线传播,倍受大众欢迎的商机,在1973年,也就是《七十二家房客》入港十年之后,让楚原重拍了一个新的版本。邵氏电影一直都是开掘国语片市场,曾一度把粤语电影挤入发展的死胡同,但是却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破例拍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不得不让人鄙夷其惟利是图的市侩本质。
《功夫》借用七十二家房客的桥段,不仅仅只是致敬这么简单,而是要暗自阐述自身回归本源的潜在用意。以大家的香港电影概念,转移为对广东戏剧经典的认识,再回归到对大上海的人文渊源的认同。这不可不说是良苦用心,处心积虑。
另外,电影中包租婆、包租公的叫法,就是原版《七十二家房客》中的称呼,而电影除了借用了《七十二家房客》中的一些桥段,同时也参照了《危楼春晓》、《楼下饮水喉》等一些底层社会题材老电影的精髓。
在《功夫》中出现《五郎八卦棍》的概念时,大家也异口同声地把帽子扣到了邵氏功夫片宗师刘家良的脑袋上,又荒谬地提到了致敬二字。不可否认的是,这与周星驰的真实用意完全南辕北辙,同样也跟影片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相互冲突。
内地影迷电视迷们在不认识周星驰、刘家良的时候,就记住了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功夫英雄——梁小龙。早年间,也就是八十年代初,在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陈真》风靡一时的时候,梁小龙就成了内地人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功夫偶像。那时侯人们根本就不知道谁是什么李小龙,更不用说是什么成龙了。《功夫》的传播范围是面向全世界,但是主力市场却是要发掘内地市场的潜力,之所以引用左派电影桥段,安插进一些中国传统民乐,甚至是《东方红歌舞史诗》中的一些组曲,就是要把这种内地认同感发扬到极致。请退隐多年快被香港人彻底忘掉的梁小龙客串反派,也正是寻求这种久违的人气。
梁小龙的电视剧流行,但是也不能忽略他的电影,《五郎八卦棍》是他在内地公映的第一部电影,出品应该是八十年代后期,与早前刘家良在邵氏制作的《五郎八卦棍》无关。可以说,如果没有梁小龙的加盟,周星驰是不会特地安排这么一个五郎八卦棍的噱头进来的。早前他在影片中安排的只是一套枪法,叫霸王枪,后来考虑到梁小龙的加入才破例改为了五郎八卦棍,这也就是说,《功夫》致敬的并不是刘家良,而是这个被我们遗忘得差不多了的梁小龙。
另外,《功夫》中周星驰大战斧头帮的情节并不是来源于李小龙的电影,这个问题即便是周星驰自己也都对大家的口风很纳闷,事实上这一段情节来自于邵氏电影宗师张彻的经典功夫片《马永贞》,原故事中的马永贞就是在清莲阁与斧头帮上百名帮众赤脯大战,最后更是以神力将清莲阁撼为一片废墟,和《功夫》最后将城寨搞到坍塌的效果大致一个效果。
后一篇:吴镇宇的“神经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