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激情与司法

(2013-05-17 16:05:11)
标签:

影评

因父之名

司法

激情

娱乐

分类: 谈艺录

   《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拍摄于1994年,真实反映了发生在英国的一桩关于爱尔兰共和军的冤案。著名英国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主演。本片获得1994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http://laoyue.fyfz.cn/file/album/2013/0517/531933a8-8bea-4134-8da5-efbc7b4f5b33.jpg

   时光的年轮进入2013年以后,中国的司法界因为几桩陈年的冤案而沸腾了。恰在此时,我找到了这部《因父之名》。因为反映的是发生在英国的著名冤案,因为导演吉姆·谢里丹和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的二度合作(他们此前合作的影片《我的左脚》曾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这部影片当时就引起轰动,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7项提名,最后却完败给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无一获奖。但这掩盖不了《因父之名》耀眼的光芒,它一直被誉为最优秀的司法题材电影之一,值得我们在今天拿来做一番剖析。
   杰瑞·科伦是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一名小混混,整日不务正业,偷鸡摸狗,却被无端卷入一桩爱尔兰共和军制造的爆炸案。英国警方为了回应全社会对爱尔兰共和军恐怖行为的仇恨浪潮,把杰瑞·科伦一家抓进来当了替罪羊。他的父亲朱塞佩·科伦一直不服伸冤,病死在狱中。虽然警方抓到了制造爆炸案的真凶,但依然以国家安全为由,拒不平反。由于律师格蕾丝·皮尔斯的不懈努力,案件才在15年以后被撤销。
   影片并未就事论事地叙述产生和撤销冤案的过程,而通过冤案来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激情与司法的严肃命题。科伦冤案产生于爱尔兰共和军鼎盛的20世纪70年代,当时因为共和军制造的一系列恐怖事件,在英国全国形成激烈的反恐气氛,如同“911”之后的美国。在这种群情激奋的背景下,科伦一家遭致冤屈。影片生动地展示了在激情和愤怒之下被扭曲的司法过程。三个镜头令人难忘:主控官问,我们是相信偷妓女东西的人,还是相信10位宣誓作证的警察?律师说:审讯之初,我和科伦握手,有律师同行竟提示我该洗手!当了多年律师,我不记得有这么情绪化的案子!有感于此,我恳请各位陪审员大人不要卷进激情的狂潮里去。法官说,我有责任大声质疑,为什么不控告你叛国罪?那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判你死刑而不是终生监禁!
   这些镜头和话语提示我们,在群情激奋、舆论汹涌的时候,司法人员务必保持冷静,必须客观地判断每一个事实与证据。不管案情多么严重,危害多么巨大,依旧不能冤枉无罪的公民。我以为,在理解“审判”的含义的时候,我们一直有着偏差。大多数人都把“审判”等同于对犯罪的惩罚,其实不然。“审”是查明事实真相的过程,“判”则是对审查过程的判断,都应该是冷静、客观的,不受外界的干扰。即便是“判”,也并非都是惩罚,也有判决无罪的时候。“审判”应该是一个中性的词汇。但是,这并非说司法官员应该无情。法律的是非判断都已经表述在法律条文里了,保护什么,惩罚什么,清清楚楚。司法的过程就是体现法律的是非善恶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不能客观、准确,那么结论就会失之千里,法律的善恶判断就会被颠倒。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能动司法”是偏激的,违背司法本质要求的。
   如今已经进入互联网的世纪,地球真正如同一个村庄,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被隐瞒,包括司法在内。警官、检察官、法官如何在前所未有开放透明的社会条件下,冷静客观地侦查、审查和审判案件,确是一个艰难的命题。历史在不断重复,冤案在不断再现,我们必须从冤案中学会一点什么,才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头上的那个国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