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有了一本电纸书,就到处找数字图书看。又因为《明朝那些事儿》震天的名头,于是就下载到电纸书里看。谁知一看就不可收拾,一口气(当然这一口气主要是每天晚上临睡前的那一段时间)把《明朝那些事儿》7大本的内容全部看完了。感想只有一个:牛!作者当年明月就是牛!能把历史书写得那么生动好看!
本来对历史没什么感觉。当年考进大学时,历史系的同学说,我们都是报考中文系的,不知怎么回事就给扔到历史系了。我脑子里的历史学,总是有点古板、枯燥的味道,所以从没有自觉去看什么历史学著作,对历史只是似是而非地了解。前年,儿子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因为高中历史成绩不错,他自主选择了历史系。于是,跟在儿子的屁股后面,我也看起了他看的历史书。看着看着,感觉出历史的魅力来。尽管儿子去年从历史系当了逃兵,转到中文系去了,但是我依然一本一本地看着历史学著作,因为历史实在是极其丰富的教科书,可以教会我们很多很多知识。只不过,如果从历史典籍里了解历史,那实在是有点累的。怪不得,我的儿子要从历史系逃出去。没有扎实的古文功底,读历史是很难的。不像高中生从课本里读历史那么简单。于是乎,《明朝那些事儿》的出现就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了。从此人们知道,严肃的历史学著作也可以写得很好看。
中学的那些中国历史底子告诉我,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是中国古代史英雄辈出的时代,而距离我们不远不近的明朝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我们记忆和膜拜的事情。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才知道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每天晚上,我都象小学生那样,从当年明月的笔间学习明朝的历史。朱元璋、王守仁、徐阶、张居正、魏忠贤、郑和、海瑞、于谦、郑成功、袁崇焕、孙承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等等等等,一串一串历史人物就象走到我的面前那样,活灵活现。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朱元璋、王守仁、张居正、袁崇焕、朱由检的描述。早先对朱元璋只是一个“中国唯一的农民皇帝”的概念,如今知道朱元璋罕见的军事天才和政治天才,他给明朝打下的基础令后面几任皇帝能轻松地应对,使明朝能从游牧民族占领的元朝的落后、荒芜中迅速兴盛起来。原本只知道王守仁(阳明)是个理学家,但是完全不知道他居然是优秀的军事家!对他的“知行合一”的心学也从未涉猎,看完才觉得自己很无知,很渺小。张居正曾经听说过,但是对他的政绩,对他的两面性,当年明月有生动的描述,令人很唏嘘。对于明末的悲剧人物袁崇焕、朱由检,更是感慨万端。那么两个也可以说不世出的人才,使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没能挽救明朝的衰败,使我们看到了历史规律的无情和冷酷。我曾和儿子感慨:没想到明朝有那么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后来想想,其实是自己的无知,只要你认真去看看史书,哪个朝代不是英雄辈出?
读历史,总会替古人惋惜。当年读中国近代史,看到清末中国一步步走向衰亡时那种无奈、悲痛的心情,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后两部时重新又泛上心头。历史,总是由无数个偶然事件连接起来的。这些偶然事件其实代表着一种必然。历史没有“如果”。明朝和清朝一样,不管哪个能人出来,都无法挽救它的灭亡。这是命运,或者当年明月说的“气数”!
有人说,以史为鉴。我既赞成又不赞成。以史为鉴,从某个角度说,有道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习应对天地万物变化的招数,不至于重蹈覆辙。但是,尽管历史确实在不断地重复,但是它从不会原封不动地重复自己,它只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开始了新的循环。如果我们机械不变地用当年的招数来应对,我们就必定失误。我更赞成这样的说法:天下之大,历史之长,无奇不有,蕴含着无数人生的知识。熟读史书,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可以让我们从过去汲取营养,这是学习其他任何知识都代替不了的。所以,大家去读史吧!
最后,我要对当年明月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他,我知道历史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历史远比文学更加具有戏剧性,更加引人入胜,就看你怎么写了。随着《明朝那些事儿》的流行,冠名以“那些事儿”的书一本接一本地出笼了,从秦朝到清朝,似乎又想把二十四史重写一遍。我觉得不必苛求,这肯定是件好事。通过通俗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中国历史,很有必要。这再次告诉我们,在这个变革的年代里,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严谨的历史著作也可以写得无比好看,你还有什么不敢试的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