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连续看了3部小成本电影,《无底洞》、《钢的琴》和《转山》。事情缘起于一位朋友向我推荐《无底洞》和《钢的琴》,在寻找这两部片子的时候,又有一位朋友向我询问《转山》如何。于是,我找到了这3部电影,并把它们看完了。从外表看,这3部电影都属于小成本电影,且都有些小资,与目前大行其道的娱乐电影格格不入。但是,细看起来,《无底洞》、《钢的琴》与《转山》绝不可同日而语。前者看着是那么矫情、粗糙,而后者则令人耳目一新,就象歌手郑钧说的:“生活在都市中,每个人都因为欲望或者执着,自愿被困在城市的‘牢笼’里。只有真正走出去的人,才能理解自由的滋味。目前,很多电影大都在欲望的层面上打转,唯有《转山》是关注生命层次的电影。”
《转山》描述的是台湾男孩张书豪为了实现哥哥的遗愿,从丽江骑行2000多公里到达西藏的故事。我之所以说它“令人耳目一新”首先因为它所表现的人生理念的新。当今社会令所有的人陷入利益的漩涡中,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对于生命和自由的向往,早就被磨灭了。而《转山》则表现了一个都市青年在骑行的道路上感悟人生的生动过程,这比目前大多数电影或无病呻吟,或沉溺声色要好许多许多。我们被张书豪、李晓川感动,我们被这美丽的世界震撼,我们终于明白,除了庸庸碌碌地工作之外,这个世界还有值得我们去奋斗的很多美妙的事物。
其次,我很佩服《转山》导演的功力,整部影片干脆利落,简洁明快,86分钟的片长恰到好处。导演杜家毅生于上海,幼年随父亲参观片场,立志从事电影业。19岁独闯北京,做过演员、主持人、编剧、制片人。因在电影《洗澡》里饰演高唱“我的太阳”的胖子苗壮一角引起关注,后在《麦田》成为男主角。2008年担任电影《梅兰芳》总制片人。2011年导演《转山》,获得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他自称自己是“一个从小爱闯祸,从来没有学过电影,仅凭梦想拍电影的人”。但是,从这部电影里我们却看到一个高明的艺术家。整部影片叙事简洁,镜头干脆利落,没有拖沓之处,更没有任意拔高、刻意抒情之类的多余之举。这是让很多善于拉“牛皮糖”的导演汗颜的。同时也启示我们,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未必就能干得好事情。
最后,我要对《转山》剧组的全体艺术家表示敬意。这部电影给人非常真实的感觉,源于剧组敢于沿着滇藏公路实拍的勇敢举动。《转山》剧组的70名成员顶着零下30度低温、高原断粮等重重困难,进行了90天的艰苦拍摄,他们经历的平均海拔高度创造了全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用导演杜家毅的话说:“你真骑,真摔,真的哭了,真的累了,真的崩溃了,这样我们的记录或者我们拍摄才是有意义的。”
因为敢于追求这种“极度真实”,所以影片呈现给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真实感。有了这种真实感,导演、演员所要表达的意念才可信,才令人感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