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长假,正好看书,于是便把前不久从网上买来的几本书找来,细细品味。
首先看的是此前大红大紫的《亮剑》。还真不错,就象书的封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社长和责任校对说的:“《亮剑》令我们眼前一亮!”“被深深地吸引了,甚至忘了自己是校对。”确实这是现代中国军事题材小说的一个另类,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小说,看上了就让人放不下来。
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都梁塑造的李云龙这个悲剧人物。他让我很感动。看了无穷的古今中外的小说,最能让人感动和震撼的就是悲剧人物。所以,悲剧往往能够成为青史留名的伟大作品,而喜剧则不能。李云龙的悲剧在于他是为战争而生的,一旦战争不再发生,他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样的人在中国比比皆是,但是中国的小说家却没有描写过。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两回事,我们一直不承认,直到现在才不得不认可。中国的无数帅才、将才的悲剧结局不仅仅是政治的原因,恐怕还有性格的悲剧因素。他们在和平年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适应不了时代的变迁,一旦有一个导火索,那么立即就可以酿成悲剧。都梁的高明就在这里,而不仅仅是鲜明性格的描绘。
当然,细看起来,《亮剑》免不了还有不少意念为先、生硬说教的成分。为了渲染李云龙的悲剧性格,主要在后半部,人为的成分多了些,没有前半部描写战争年代故事的生动,似乎违背了作者自己“故事好看就行”的信条。这也是中国文学几千年来盛行教化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总想说明点什么,展示点什么,于是就不那么好看了。
在写这篇博客的时候,我的电脑里播放的是苏联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乐,也就是1942年在被德军围困了900天的列宁格勒废墟上演奏的著名交响曲,就是这部著名的交响曲引领着苏联红军开始了绝地大反击,赢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些战乱的岁月,忘不了那些战争中的英雄,尽管他们和李云龙一样不完美,但是绝不妨碍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