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用价值论》第2版目录与简介

(2020-12-08 11:14:20)
标签:

财经

股票

教育

时评

分类: 理论
  《信用价值论》第2版目录与简介



   《信用价值论》第2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78.6万,分上下两卷。
 

一、内容简介

《信用价值论》是一部理论逻辑严密、体系内容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系统创新理论,也是政治经济学系统全新的理论。本著中有两大理论新发现:当代信用价值生产方式与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相对应的“集聚生产”新社会生产力,并且在这两大新发现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十二个方面的分系统理论,将会引发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的重新思考。

本著通过全面考察当代社会价值生产过程,发现了资本生产有着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与信用价值生产主导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的两个不同的阶段,详细而全方位揭示了资本生产在信用价值生产阶段的四大信用价值生产方式的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揭示了与“劳动分工”生产力相对应的“集聚生产”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产力的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对货币理论、国债理论、汇率理论、虚拟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依据现实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创新与重构,并且创立了“双轮经济”构架理论、“印钱消费”理论、四次分配理论、社会资本生产理论、非资本价值生产理论、宏观经济三层构架理论、“集聚生产”新生产力理论等七大新理论。应用这些理论原理不仅能全面地解释当代世界经济的各种现象,也能对各国的经济困境与经济危机提出解决方案。

本著是《信用价值论》第二版,比第一版增加了“集聚生产”新生产力及由此产生的新生产方式的论述,这是继斯密《国富论》、马克思《资本论》之后再一次回归经济学本源、对社会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进行论述与研究的论著,是这两部论著在当代的理论继承与发展。对社会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进行论述与研究,可为世界社会主义到来提供理论基础。

 

编辑推荐:

该著构建了一个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政治经济学,同时又是宏观经济学的全新理论,是理论经济学的创新与突破。不仅突破了原有经济学仅对私有资本生产的理论范围,创立了全新的信用价值生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地揭示了货币信用价值生产、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印钱消费信用价值生产、社会资本信用价值生产等四大信用价值生产的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也突破了政治经济学仅对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及由其所产生的生产关系的理论范围,创立了集聚生产社会新生产力理论,详细论述了由此产生的社会资本生产、资本生产条件下的非资本价值生产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使经济学重新回归现实真实的映象。该理论空间的开拓,将引发人们对社会发展理论的重新思考,并由此而促进世界经济的新发展。 

 

 

二、《信用价值论》目录


第一编 方法论与实体价值生产理论

引论

第一章 经济学方法比较与批判

本章导读:

1.1西方经济学问题19

1.2概念思维与抽象24

1.3 抽象范围问题26

1.4实证方法问题29

1.5经济学理论源问题 31

1.6两大经济学体系理论方法比较 33

1.7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失效的原因40

1.8表面现象经济学的特点与危害41

1.9民族思维特质对宏观经济学体系构建的影响43

1.10 经济学应用呼唤与方法论47

第二章 劳动价值论历史论争与信用价值产生

本章导读:

2.1斯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漏洞52

2.2劳动价值论被攻击与篡改55

2.3马克思最终解决劳动价值论理论中的矛盾58

2.4西方经济学放弃劳动价值论的恶果62

2.5对反劳动价值论者的批判 63

2.6关于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与价格68

2.7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的哲学思考69

2.8土地与资源的特别价值获得形式72

2.9信用价值本质与信用消费73

2.10 国家信用76

第三章 实体经济价值生产理论

本章导读

3.1理论方法论81

3.2商品分析81

3.3劳动的两重性83

3.4价值形态与货币84

3.5价值规律85

3.6资本与剩余价值86

3.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88

3.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88

3.9工资89

3.10资本有机构成90

3.11资本积累与集中91

3.12资本的循环91

3.13流通时间与费用92

3.14资本周转93

3.15社会再生产94

3.16简单再生产96

3.17扩大再生产97

3.18利润与平均利润101

3.19商业资本103

3.20借贷资本104

3.21地租理论105

3.2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危机108

第二编 货币与信用价值生产

引论

第四章 信用货币的产生与历史

本章导读:

4.1 马克思“商品”货币论113

4.2 西方经济学“媒介”货币论115

4.3 金本位制货币与两次功能分化116

4.4 黄金信用不够导致金本位制货币最终体解120

4.5 货币的价值属性分离与信用货币的产生124

4. 6 货币重新定义与信用货币“价值”锚126

第五章 国家信用与货币发行

本章导读:

5.1 信用货币为何会创造价值?130

5.2怎样发行货币才会创造价值?133

5.3不同发行窗口的价值意义136

5.4如何实现人民币信用价值发行?139

5.5 欧美国家货币发行制度变迁142

5.6 中国货币历史150

5.7 各国和地区货币发行制度比较154

5.8货币重新分层157

第六章 银行信用与货币派生

本章导读

6.1金融危机时货币去哪?161
6.2
派生货币与发行货币163
6.3
银行派生货币的信用条件166
6.4
货币乘数与流通速度170
6.5
金融危机时的货币乘数172
6.6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176
6.7
商业银行信用与金融危机178
6.8
利率与派生货币量的关系183
6.9
西方货币流通速度理论出错的原因185

第七章 股市价值的创生与湮灭

本章导读

7.1惊人的2008190
7.2
股市创生价值原理191
7.3
需求与股票价值决定196
7.4
股市对货币的收缩放大作用198
7.5
股市的起源与历史验证200
7.6
股市两个发展阶段206
7.7
创生价值计量与股市效益计算209
7.8
计算股市的各种公式与应用212

第八章 货币需求

本章导读:

8.1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简介217
8.2
货币分类: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222
8.3
由费雪货币公式所引起的错误223
8.4
资本生产对货币的需求226
8.5
货币需求量与资本周转时间关系228
8.6
股市对货币的需求230
8.7
货币需求新公式235
8.8
IS-LM模型批判239
8.9
资本货币需求实证分析245

第九章 货币外供给与内供给 

本章导读:

9.1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供给理论253
9.2
货币外供给公式253
9.3
被忽视的货币内生供给259
9.4
货币内生赋值260
9.5
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供给考察268
9.6
货币内供给公式270

第三编 社会再生产与信用价值生产

引论

第十章 实体价值生产均衡过程

本章导读:

10.1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总供需平衡277

10.2 投资与消费均衡模型演进283

10.3 投资与消费均衡线287

10.4 再生产均衡方程式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290

10.5 用宏观经济模型演进均衡与增长的关系294

10.6 投资均衡与就业302

 

第十一章 信用价值生产发生过程

本章导读:

11.1 凯恩斯对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贡献307

11.2 凯恩斯“滞胀”的难解之谜314

11.3 投资货币过剩322

11.4 “印钱消费”规律324

11.5 货币放大规律328

11.6 消费需求决定发展速度331

第四编 宏观经济总构架

引论

第十二章 虚拟经济理论辨证

本章导读:

12.1陷入歧途的虚拟经济理论338

12.2为何要重新定义虚拟经济345

12.3虚拟经济的本质与重新定义347

12.4虚拟经济价值属性352

12.5对虚拟经济特性的辨析356

第十三章 股市信用价值生产

本章导读:

13.1股市价值基础与交易价格366

13.2公司信用与政府信用371

13.3股市信心指数度量与管理374

13.4股市价格与价值关系378

13.5 股市的本质与所引起的生产方式变化380

13.6 创生价值计量研究385

第十四章 “双轮经济”构架

本章导读:

14.1由信用货币理论所引出的新概念388

14.2股市信用价值生产的抽象过程389

14.3“双轮经济”构架原理394

14.4“双轮经济”中的货币运行规律400

14.5投资导向与货币政策转型402

14.6“双轮经济”自激405

14.7自激的发生条件409

14.8 股市促进经济发展的例证412

第十五章 商业银行与垄断金融

本章导读:

15.1派生货币与投资的量价关系419

15.2负债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423

15.3商业银行中的基本矛盾428

15.4银行业混业经营是争论的焦点431

15.5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借鉴意义432

15.6商业银行信用管理434

15.7 国际垄断金融438

15.8垄断金融争战439

第五编 印钱消费过程

引论

第十六章 过剩与印钱消费

本章导读

16.1 需求与供给学派452

16.2 “印钱消费的通俗解释454

16.3 “印钱消费的适用与现实条件456

16.4“印钱消费”规律的能动性问题458

16.5  “印钱消费”的理论基础458

16.6“印钱消费”量与过剩资本459

16.7过剩资本出路465

第十七章 “印钱消费”与美国国债

本编导读

17.1美国“印钱”中的货币循环468

17.2“印钱消费”中的货币流向469

17.3美国国债为何不能成为武器471

17.4美国为何欠债53万亿而不破产? 473

第十八章 中国紧缩货币与美国“印钱消费”

本编导读

18.1中国紧缩货币与美国量化宽松475

18.2紧缩货币有助于美国“印钱消费”478

18.3美国“印钱消费”与中国低汇率产业战481

第六编 经济总过程

引论

第十九章 社会资本生产

本编导读

19.1 社会资本的性质与定义487

19.2 社会资本的形态491

19.3 社会资本参与价值生产的一般过程492

19.4  99度水加1度的效应496

19.5 新社会生产力发现“集聚生产”498

19.6 社会资本生产的生产力基础502

19.7 社会资本生产举例说明506

第二十章 四次分配

本编导读

20.1 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510

20.2 资本与劳动的第一次分配511

20.3 社会主义与第二次分配514

20.4 第二次分配中的问题515

20.5 对看不见的财富的创造与第三次分配517

20.6 “过剩财富”的生产521

20.7 “印钱消费”与第四次分配

20.8四次分配理论与实践524

第二十一章 国债货币

本章导读:

21.1国债是资本生产的逻辑终点530

21.2 国债的信用等级533

21.3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国债调节535

21.4美元国债发行原理与调节方法539

21.5国债的购买主体与使用性质543

21.6国债发行量的规定性545

21.6.1 投资性国债发行量的规定性

21.6.2 国债货币发行量的规定性

21.6.3 国债货币发行累计总量限度研究

21.7 中国当前的债务种类及与货币发行的关系553

 

 

第二十二章 汇率新理论

本章导读:

22.1汇率理论的历史发展561

22.2现代汇率理论析评564

22.3现代汇率理论问题的根源573

22.4汇率新理论_货币赋值汇率形成574

22.41货币赋值理论要点

22.42劳动力商品的货币赋值

22.43 货币元面值比计算

22.44货币元币值比计算

22.5汇率客观决定583

22.6汇率客观决定关系图586

22.7汇率主观决定与短期波动因素588

22.8四维汇价空间及运行过程591

22.81第一层,主观汇价构成与运行

22.82第二层,客观汇价构成与运行

22.83第三层,货币元币值构成及运行规律

 

第二十三章 非资本价值生产

本章导读:

23.1什么是非资本价值生产606

23.2非资本生产中的价值与价格609

23.3资本生产中的价格消失611

23.4价格消失的理论影响615

23.5参与资本生产的非资本品种类与“聚集效应”617

23.6 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622

23.7知识产品的使用价值特性与“聚合反应”624

23.8再论“聚集效应”与“聚合反应”629

23.9知识生产的一般过程631

23.10 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的界限与打破界限638

 

第二十四章 四大价值生产与三层级宏观调控

本章导读:

24.1当代四大价值生产方式645

24.2 总生产过程中的三层级价值生产循环649

24.3 三层级价值生产循环的历史阶段与特点652

24.4 中国奇迹揭密655

24.5 中国的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生产660

 

第七编 “集聚生产”社会力基础上新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引论

第二十五章 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主义

本章导读:

25.1社会主义的现实671

25.2资本主义总危机673

25.3在社会生产力认识上的误区676

25.4从新分配关系看社会主义680

25.5资本生产中的社会主义萌芽683

25.6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基础新发现686

25.7新社会主义的特征690

第二十六章 由“集聚生产”所引发的变革

26.1“集聚生产”社会生产力条件下没有所有权制695

26.2 共产主义是集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698

26.3 社会发展中的辩证逻辑701

26.4资本生产的历史功绩705

26.5 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707

26.6 欧美国家正在发生的社会主义变革709

26.7 历史趋势与中国新世纪

第二十七章  新世纪曙光

27.1 冲破垄断与霸权封锁的中国721

27.2 跨越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生产力己经产生722

27.3 联结资本生产与共产主义的桥梁726

27.4 共产主义实现的生产力节点730

27.6 社会变革中的任务731

  

后记 733

《信用价值论》第2版目录与简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