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股票投资金融经济人证券加息宏观调控股市 |
分类: 财经 |
通胀率过线不是经济面的逆转而是新一轮经济高涨的信号
文/蔡定创
6/11/2007
五月份物价指数仍可然超过3%,引发市场对央行加息强烈的猜想。有的学者甚至由此得出人民币升值逆转的预期(见《财经日报》何志成文《人民币有趋向贬值可能虚实经济体难载通胀之重》)。央行根据CPI数据是否加息,其实并不重要,因 为其对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央行如果加息,只是不想使利息为负而已。
我们只要考察一下物价上涨的内容就可知道,当前影响到物价指数超过3%的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而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今年以来的增加工资,提高社保等社会福利的履盖面。我国虽然恩格尔系数总体较高,但由于贫富差距较大,部份居民工资太低,社会保障太窄,居民的生活基本消费是被压抑的。现在增加了些许工资,仍然流向了对食品的购买,这说明过去在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平衡并不是建立在百姓充分满足的基础上的。因此,当前的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的物价上涨是健康的,是内需扩大经济向好的表现。最少有如下三个好处:1、使农业部门的收入提高,对经济发展有乘数效应;2、将促使农业生产外延的进一步扩大;3、所带动的生活成本的提高有抑制人民币升值的作用(尽管作用会比较小)。
其实当前的这种食品价格上涨会是短暂的,因为农产品价格信号传递较为有效,通过扩大再生产很快就会填平短缺的供应。当然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周期,也会受到土地,水等资源的制约,在资源性产品普涨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促使农产品整体价格上一台阶。不过从目前情况判断,我国当前农产品生产方面还未遭遇资源瓶颈。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矛盾是内需不足、生产与消费不平衡,流动性过剰、人民币升值这二者都是由其派生出来的(见蔡定创《建立劳动与资本共享的富国之路》(改革内参2007年3月10日)、《“流动性过剩”的自白》(南风窗)2006年11月1日)。只有大大提高普通众民的消费能力,流动性过剰、人民币升值等才会得到缓解。当前由增加工资,增加社保所引起的生活必需品物价上涨只是原有的低水平的平衡被打破,由于存在流动性过剰,社会有充裕的投资资金通过扩大再生产来恢复这个平衡。
相反,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如果最终消费品物价不涨未见得是好事,因为在资源性产品价格普涨的情况下,提示着流动性过剩在持续。只有不断地提高最终消费,使最终消费品的产生扩大到吸收这些过剩的产能,社会生产与消费这一结构性矛盾才能真正解决。但在这个矛盾解决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生产周期和投资周期,难免发生短暂的CPI增高。但此提示的是内需正在扩大,经济正在向好。对应的调控措施正是现在通常使用的有保有压,鼓励和增加相应生产部门的投资。没有必要高估负面影响。
由于在将提高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作为解决当前社会结构性矛盾方面已经达成共识,今后一段时间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在这些方面有可能持续或强化,加上股市的财富效应,由此必然产生局部的生产与消费的平衡打破,平衡恢复的反复过程。因此,当前CPI的持续相对高位,可能正是经济新一轮高涨的信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