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了自己不甘寂寞,且被人抬举的缘故,竟有不少纯真青年拿了宁可上当的代价来寻我,以觅求什么写作“秘诀”,而我,则常常为此而诚惶诚恐。因为我不仅没有要给别人一桶水所需的十桶水,自忖连半桶也不够,便很抱歉地加以拒绝,不料有的竟“执着如冤鬼”,一再“厮磨纠缠”。于是我想,就谈点体验吧,这体验什么的,兴许还有点“秘诀”的意思——将自己的弯路略过,用经验拉直,或许真能找出一个“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最短”的捷径来。
我于是有了自己的“秘诀”,然此后不停贩卖的结果,是连我都倒了胃。便又觉得这“秘诀”其实是唬人的,就像爱因斯坦的那个“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工作)+Y(代表休息)+Z(代表少说废话)”的公式一样:谁都明白,只是很多人做不到。人人都懂的,焉能是秘诀?
忽然有一天,我又看到10月4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的鹭江出版社的一则“邮购新书”广告,排列在前面的7本,竟都是“秘诀”之类:什么“女性择偶秘诀,精彩演讲的秘诀,一分钟记忆的秘诀,保持最佳状态的秘诀,幽默的秘诀,成功的秘诀,突破逆境的秘诀”,构成了一个秘诀系列。
当然,这些“秘诀”有的也可能不失为一种经验,但大多所谓“秘诀”,恐怕只是出版社“笑嘻嘻哄哄你银子”的伎俩。试想想,一个张口结舌、颠三倒四的人,读了“秘诀”就能精彩演讲,妙语连珠?一个言语粗鄙、只会骂娘的人,读了“秘诀”就具备了幽默的才能,从矮子一下升为巨人?一个遇事六神无主、寡断少谋的人,读了“秘诀”就成了强者,从此“力拔山兮气盖世”?我是宁可相信这是鬼话的。诚如是,建国几十年都没有改造好的国民劣根性,岂不是靠几本“秘诀”之类的书就能改变吗?
我总觉得,“秘诀”多了不见得是好事,一个人生下来,就囫囵吞咽别人的什么“秘诀”,靠“秘诀”寄生,失了自己咀嚼功能和探索乐趣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自我。人活到这地步,真不知还有什么意思。
说到这里,我倒想起这么一个“秘诀”,有人登广告说:“只要阁下寄来一元钱,就能学到一本万利的秘诀。”不少人信以为真,寄钱求诀。诀曰:“笨蛋,照我这样做,骗那些和你同样的傻瓜。”
我很欣赏不知哪位先哲说过的一句话:“不要信什么秘诀一类的话,管自生活吧。”
是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此文原载于1989年10月15日《承德群众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