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称呼也不应舆论一律

(2010-10-16 17:47:23)

    称呼,只是人们相处与交往之间的一个沟通媒介,本不足道。但这些年来,这个问题竟也搞得十分神秘、敏感以致令人糊涂起来。
    上个世纪70年代,“师傅”这个称谓大为通行,而现在,则已大大的落伍,跌了行市,代之而起的是“先生、小姐、夫人”之类,这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小姐、先生”的走俏,我想也和当年“师傅”的走俏一样,也有个个人好恶、时髦与背时问题,不必那么惊诧。而且,正如“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一样,称呼也是因时因地而宜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自是情理中事,而不同地域比如沿海开放城市,当也不尽相同。
    我历来以为,称谓既然是一个沟通媒介、交际词语,完全不必僵化到只许一个“同志”存在,一旦有人称“先生、小姐、夫人”,就被视为大逆不道的程度。然而,习惯这东西很顽固,改也难。因为总有教师爷之类的人物出来谆谆告诫人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应该称呼什么,不应该称呼什么。
    譬如去年《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同志”颂》,用意自然是极好的,却因偏执一词而呈片面,不少人并不买账。以致当中国两家大台的新闻播音员据此而改称“同志们好”时,不仅不使人感到兴奋亲切,反倒觉得大不是味道。
    我想,这大抵就在于,第一,曾经有些年,“同志”的称谓太滥,且常常戏剧性地发生变异(比如昨天还称同志今天便当做敌人揪去),叫倒了人的胃口;第二,全国收听收看新闻节目的,固然“同志”占了多数,但也有不少“朋友”乃至反对我们的人(当然也包括敌人)。忽略了特定的环境,泛泛一句“同志”,不也显得不甚庄重么!况且,你想博爱一下,人家也未必接受。具体到国内乃至党内,也并不因为你成了“同志”,腐败之风就稍敛,革命传统就发扬光大了。
    其实,世上许多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并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称呼的外延与内涵也一样,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观念的五花八门,必然会带来称谓的丰富多彩。而称谓的丰富多彩,也是一种繁荣。从它的的繁荣里,不惟可以透视出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品格,也映射出我们祖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与气度。
    虽然不一定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至少可以这样说, 只要是大多数人认同并接受的,那么它就一定有着生存下去的权力与魅力。称谓也一样。基于此,按照“各领风骚没几年”的新旧转换法则,表现在称呼问题上,似也不宜搞个什么新的“舆论一律”。
    此文原载于1991年9月27日《杂文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吹毛求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