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到用时方恨“死”

(2010-10-05 12:11:56)
    我国有句老话,叫做“书到用时方恨少”,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再多,一旦应用到实际中去,也会感到捉襟见肘。这是真理。然而,大学毕业,走上社会之后,将四年所学应用到实际,大家常常会感到不仅有那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更有一种切肤之痛是“书到用时方恨‘死’”。

什么是书到用时方恨“死”?就是说由于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对头,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大多是死的,或离实际太远,或根本就没有用处。

这其实正是我们教育的弊端。因为导致这种“书到用时方恨死”的问题之一,便是我们的教育方法过于程式化、教条化。而每每要让学生记取什么时,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死记硬背。而我们的考试呢,往往就是对这记性的检验:不考你的理解程度如何,而是考你到底记住了多少。

死记硬背并非一概不需要。譬如背点唐诗,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这个熟读,就有“死记硬背”的成分(当然理解了更好);而有些课本的定义、定律、公理、公式之类,大概除了死记硬背之外,别无良策。

但是,死记硬背也只限于死的知识,倘对活的知识也如此,便是无益有害的了。据载,美国的学者搞过一个调查,说中国人的确很聪明,但由于”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学的东西太死,在应用时便不及美国学生来得快。

说我们的很多知识是死的,当然不仅仅指教学时的死记硬背,也指我们的不少考试试题的脱离实际。理科的我不大清楚,而文科的试题就很有一些这类让人颇费脑筋又记之无益的东西。譬如:考《诗经》,你考有几章几篇风格特色倒也罢了,偏偏考它的第XX篇是什么;还有考古典文学或现代文学名篇,考人的理解和鉴赏力也就罢了,偏考《XX》篇的第几段是什么。还有某某作家的生卒年月、祖籍别号、著述几何等一概只需查查辞典就明白的东西,偏偏让你花费精力去记去背。结果陈谷子烂芝麻的倒是记了不少,而活的东西却知之甚少。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并不鼓励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张老师的观点,你答成李老师的或是自己的观点,则一分不给。

我们的老祖宗还有句话,叫“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我们的教育应着重教理解、教思考、教方法,而少教些什么死记硬背的东西。若是,那自然是功德无量的事,而“书到用时方恨死”的现象,则庶几可免。

此文原载1992年10月2日《文汇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