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从会议中抓新闻

(2010-10-05 17:04:21)

    对于普通的“会议”,新闻性不在于会议本身,而是会议中能够作为新闻点的一个部分。读者不会在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个政府部门或者公司开了什么会,他们在乎的是,会议中有哪项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相关,而新闻稿中只要突出这项内容即可,其余没有新闻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省略掉。

    会议往往包含了很多不同主体的内容,如果全面反映,文章就完全不像新闻稿,不具有新闻价值,而且写作时很容易受到会议用语的影响,出现套话,与公文无异,稿件不具备可读性、易读性。记者的工作就是“翻译”,所要做的就是在冗长的会议中找到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点,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新闻稿。 
    会议、尤其是政府部门的会议,之前会给记者发一份通稿,内容基本就是会议上领导发言的讲稿,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记者们会领完材料就离开——用好通稿,对于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而言,是有益的。如果仅仅是“硬新闻”,不需要重点处理,可以草草了事的话,通稿的内容含量也算足够了。可惜通稿中往往不会出现细节,不会出现生动的事例,新闻不是公文,公文式的语言,干巴巴的数据,不足以支撑一篇好的新闻稿。即使记者有生花妙笔,也要在事实的基础之上,而没有采访,也就没有事实的获得。

    事实上,通稿仅仅提供的是线索,我认为,对新闻负责任的记者在写稿前,必须采访。可以在浏览通稿时,凭借新闻敏感抓住自己需要的线索,然后在会议间隙或利用其他时间进行采访,以获取进一步的信息,说不定可以挖出一条大新闻,至少也可以保证同样一个会议的报道血肉丰满,做出新意。

    会议新闻是党报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还是党报重要版面的“主食”。然而,对会议报道,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述:会议报道太简单了,无外乎开会拿个材料,回报社照材料抄抄弄弄,最后检查一下出席会议的领导人名单有没有漏报,排序有没有错位,一篇会议报道就算完成。               

    其实不然。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普通性、频繁性、相似性、隐密性,会议报道曾让许多记者“雪拥蓝关马不前”。事实上,要想写好会议报道十分的不易。那种只是依据会议材料圈圈点点,而后穿靴戴帽,“轻车熟路”地克隆出一篇报道的记者,只能算是轻率的、不负责任的记者。优秀的劳思运作自然要特别警惕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它要求的是跳出既有框架,认真搜寻资讯,精心建构个性化框架,独辟蹊径地切入,艺术化的营构,最终,写出可读性十足地会议新闻。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精心准备,做好关键信息采访的策划工作。

    2.关注并搜寻各种信息。会议是信息的集散地,是蕴藏新闻的“富矿”,只有懂得挖掘,才能从中获取可贵的新闻线索。

    3.找寻自己的切入点。大体说来,会议报道切入的角度可以有:由热点问题切入;有疑思切入;有典型经验和成就切入;由有价值的人物切入;由会外的空间中寻找角度切入;由资料切入;由反思切入;由瞻望切入;由纵向比较切入;由社会健全发展的关系切入……处处有新闻,但要识见敏与真。

    4.关注受众需要,穿插必要的背景资料。例如郭玲春所写的《纪念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遇难四十周年》的开头:“耸立在人民心中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碑上,又刻下了一个名字:郁达夫。这位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14天被日本宪兵掳走而‘失踪’的爱国者、现代著名作家,今天又被冠以烈士的称号。”“首都文艺界、新闻界和侨务工作者250余人上午集会,隆重纪念郁达夫烈士遇难40周年。”

    5.寻求思路上的创新,也就是说要写出个性来。

    6.写出细节。例如《私家侦探召开首届国际侦探公司年会》的开头是这样写的:“他们走起路来,皮鞋并不吱吱作响,他们也不用撇嘴角示意来代替说话,他们更无意照着什么人的下巴猛击一拳。这十几个于昨晚在舍尔曼旅馆集会的貌不出众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私家侦探  。在那里,他们召开了战后首届国际侦探公司年会。”

    其实,如果要写好会议新闻,不妨试着从会议新闻中抓重点、抓亮点、抓问题、抓花絮、抓发言、抓数字。

    抓重点:会议有很多重点,只有抓住,主管领导才会满意。本报有一次报道工会领导到曹妃甸看望首钢建筑工人,标题用了市总工会庆祝七一。不说标题的问题,文章写得也平常。尽管放在头条,反而放大了缺点,拍马拍到了马蹄上,让上级领导心里添堵。

    抓亮点:1987年,承德地委会议改革有了新举措,首次提出了每年的4月为无会月。这个内容淹没在一篇会议报道中,我读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无会月”感言的小评论,中央电视台1987年4月23日在新闻联播中的以观众论坛开篇征文播出,在当地引起轰动,也促进了一些地方的会议改革。

    抓问题:比如,有些地方会风不正,讲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很多与会者东倒西歪,有的竟打起了呼噜。记者在报道会议新闻时,发现并抓住这一镜头曝光,可谓正打歪着,既揭露了兖兖诸公的与会丑态,也讽刺了谋财害命的会风主讲者,促进了会风改革。

    再如:1984年,我在驻会报道承德地委的一次年终组织会议时,在座谈中,发现了农村党员严重老化的问题,于是写了“承德地区农村党员严重老化”一篇读者来信,分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12月30日的晚间8点档新闻联播节目和1985年1月23日的《农民日报》二版头条刊出,虽然令当地的组织部门大为恼火,但还是推动了当地的党员建设。

    抓花絮,新闻背后的新闻:会议有很多形式,也就有很多花絮,抓得好,既丰富报道角度和形式,也比较可读。一次在全国两会上,有位记者跪着采访代表的画面被一位有心的摄影记者抓拍,最后还获了大奖。

    抓发言:会上有很多发言,有的语出雷人,有的语出精彩,有的很哲理,有的很精辟,有的很幽默,抓得住,抓得准,就会有神来之笔,为文章增色。央视二套的马斌读报,专有一个板块做这方面的解读。

    抓数字:数字背后有新闻,有故事,解读得好,一样能做出精彩的报道。有的新闻就是用数字做小标题,去分段解读的。

    还有的社区的新闻,也是会议形式,挺好的事,完全可以写成一篇特写或小通讯,有记者非要套取会议报道模式,谁谁参加会议,谁谁发表讲话,一本正经,煞有介事,整个一个低级版的“框框”版本。作为市总的媒体,我们连中央和市级普通会议的领导都不罗列,一个社区级又算什么,记者采写、编辑编发这样的稿件,不是在降自己的格,毁报纸的誉么!

    从会议中抓新闻,一要善观察,从观察中找细节;二要多倾听,从倾听中抓亮点;三要敢追问,在追问中深开掘。处处留心皆学问,重要的就是这个处处留心。一句话,谁功夫下得多,谁的文章肯定写得好。有些记者说话就脸红、声音如蚊叫,如果做记者,仅此一条就不合格。

    会议新闻的采写角度可以多样,制作体裁也应该不同,它可以根据记者获取的素材的丰富程度以及自己对文体的驾驭能力,自由选取合适的体裁如消息、侧记、特写、来信、述评、图片等,根据会议分量与内容,有时需要使用组合拳:消息、特写、图片与评论,做出组合式报道,或进行连续性、渐进式、分解式报道,进行梯次或重磅轰炸。

    (题外话:工会报道要吃透市总精神,加强研究策划,深采细挖精编,招招不离后脑勺,件件有创新,否则,拍马拍到马蹄上,没眼色、不机灵、低效率,好事办砸办糟,只能是费力不讨好。

    有人常说,人家不带咱玩儿,为什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们至少做得没人家好。要不,凭什么不带你玩儿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