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义仪到貌物:礼的沦丧过程
(2013-02-18 08:04:09)
|
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礼义之邦”被群体改称“礼仪之邦”了,一字之差,显示着从内容到形式本质的转变,绝非偶然。
从大众到中央媒体上下口径一致的以讹传讹,其荒谬无稽颇能与讹传发烧会烧坏脑子而集体恐惧发烧并自发滥用抗生素的闹剧与悲剧相提并论,大有集体无意识所向披靡之势,令人再次感叹群众力量的不可抗拒。
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稍后的孔子一生的理想是要恢复先王的礼乐之教,而进一步的目标则在于从义归仁,由德入道。从“礼崩乐坏”的无奈现实中回归于上古的道德之世。然而,现实是无奈且不可逆转的。虽然后世的儒家打着孔子的旗号走上政坛开始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制,最终还是不免被群众集体推翻的命运而走向灭亡。追究如是结局的原因就在于,礼只剩下了形式,而失去了本真的内容。
乃至于沦落到后来的文明与礼貌并称,从先前的仪变成后来的貌,以至于连貌最终都流落到了东洋,本土则由授受不亲的制节改效西方握手拥抱贴面接吻,距离越来越近,不逊程度不断提高,最基本的形式感都荡然无存了。
人总是难免言过其实,自称“礼义”的时候正说明礼崩只剩下了仪式。自称“礼仪”的时候正说明了只剩下了貌似。强调礼貌的时候正说明连最基本的形式感都要丧失了。再到后来以物代礼,只认东西不认人,唯硬通货是认,真情实感殆尽,则更是超越禽兽等级沦落于至愚之境而不察了。悲夫!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