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伤寒论“太阳病下之”及发阴发阳六七日愈期辨
(2012-12-29 12:43: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辨理 |
问:近期在网上看到了刘东军老师的易演伤寒论,其视角令人耳目一新。读伤寒论的很多疑问似乎豁然而解(如太多的伤寒几日,伤寒下之后。。。)。他提出了下法是太阳病重要的方法之一。
但毕竟这只属于理论和逻辑上的更加合理,实践和临床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论可能还需要时间和临床的检验。不知各位对此有何见解?
答:是的,任何理论都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立。
通常,太阳病为邪气在表,可从汗解。表不解,而入阳明之腑,胃家实,方可攻下。邪在表而下之,为误治,是以变证蜂起,因立应变之法。不知太阳病的下法从何说起?
问:刘东军老师提出的两条截然不同的论断和解释:
(1)太阳下法为正治,条文中所出现太多“太阳病,下之后”之类的说法,非误治,是指先用下法之后,再需要进行的处理。
(2)太阳病**日,...,其中几日是指经过了几个变卦,并且都是有严格的推演,并非随便一说。
以上两种解释,对于理解伤寒论,的确似乎逻辑上更通顺一些。
否则,按通行的注释,太阳篇“太阳病下之后”让伤寒论似乎成了专门治“坏病”的书了。并且,似乎当时的医师好像就张仲景一个明白,其它的好像就都只会下法,并且都给治成坏病。难以理解。还有伤寒几日之说,出现非常之多,如果是仲景之说随便一说,实在说不过去。之前我自己读伤寒,就隐隐觉得他所说的几日似乎有明确的算法。
当然,最关键的是,如果真如刘东军老师所讲:太阳下为正治,其道临床实际效果到底如何?希望先生与各位有临床经验的老师多多交流探讨。
答:汗吐下为攻邪三法。通常在太阳宜汗,在少阳宜吐,在阳明宜下。三阴可转出阳,少阴可从太阳出,厥阴可从少阳出,太阴可从阳明出。
以前民间中医有个深山老牛,见感冒一律银花泻叶,这个应该属于太阳用下法。我有个同学也有自己的经验:只要感冒一律牛黄解毒片下之,并且说拉完就好。不过有一次不知是吃什么东西吃坏了,将近七天不食,人明显见瘦,来我这里看,以辛温之剂开太阴而愈,大概是长期凉泻伤了太阴之阳所致。
其实,在东汉初时可能真是大多医生都不明白,流行伤寒而用下法,就像现今的感冒误治滥用抗生素一样,不然仲景也不会在伤寒论序中“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了。正治其实很简单,桂枝麻黄两扇门守好就行了,误治成坏病再救逆就复杂多了,所以太阳篇更多的内容是针对误治之后的补救。当今的养生调理大多还不都是在对滥用抗生素造成的邪气深入进行救逆吗?
日期之说从伤寒之日起算,应该是有个运转周期的,至于是一日一经还是如何应该与正气的虚实有关,没有定数,就像一场战役,多久见胜败,是与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有关的。如非两感(邪气里应外合,也即正气内部被出卖,如当今之消炎灌水或古时的下之)之病,正气最多通常会在六七日内战胜邪气,即使邪气深入到厥阴部位,也会随着一阳来复再次从表转出。至于周期天数应该与天地常数相关,所谓“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是也。关于六七日之说,我这里也有一种推算:
以地气论,十五日为一气,五日为一候,以年论之,则五运更替。过五日则重新运行,也即第六日为新的开始。地以五为制,属阴,过五则六,故云发于阴者六日愈。
以天气论,六十日为一气,一年共六气,以日论之,则六日周转。过六日则周而复始,也即第七日为新的开始。天以六为节,属阳,过六则七,故云发于阳者七日愈。
关于表里之辨汗下之法,其实仲景在古本伤寒论《伤寒例》中已将道理说的很清楚了: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当而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未解,而纳不消,必非大满,犹有寒热,则不可下;若表已解,而纳不消,大满大实腹坚,中有燥屎,自可下之,虽四五日数下之,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则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燥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因笃,重者必死矣。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用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措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辨,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焉?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而不可下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