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早规划|开学第一课:学生学习水平进阶的策略与规划

标签:
陈继英新思维作文人生语文 |
分类: 人生语文研究 |
方法一:学习态度莫浮躁,方法上要重积累
在学习中,片面强调复习效率和短期内追求总分大幅提高,易使学习心浮气躁。追求短线行为,一会儿翻这本参考书,一会儿看看那本习题集,一晚做几十道题还嫌少……其实都是蜻蜓点水,流于表面。
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衡量学习效果的高低,也不是以看书多少或做题多少为标准,而是掌握“真谛”,精度思考,胜过走马观花;精做一题。胜过泛做十题,精透一页知识,胜过粗翻一本书。
方法二:树立恒定、清晰的奋斗目标,围绕奋斗目标一步步前进
“我想考上重点高中”、“我想考上名牌大学”,只是一种笼统的泛化的模糊的目标,对潜意识学习潜能的刺激,力度不大。学习中,更需要一个恒久、量化、清晰、明确、具体的目标牵引,唤醒自我潜意识,每天有个具体计划,攻克学习的那些问题,克服学习中的哪些困难,需要建立明确的目标。
方法三:主线学习应与老师教学要求一致,也要有自己思考练习与反思
在学习中,完全撇开老师的复习安排,独立搞自己的一套计划,是最容易多走弯路步入歧路的短视行为,这方面惨重失败的教训屡见不鲜。就连自学能力极强、思维素质扎实全面的高考状元们,都以亲身的教训再三告诫同学们:自己的复习小计划一定要服从老师的大计划,千万不要甩开老师另搞自己的一套,要按照老师要求独自练习、认真思考。
方法四:自我整理归纳,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许多同学不愿亲自动手进行各科复习内容的自我整理、自我归纳、自我梳理,总以参考资料上面已系统化整理好了复习内容为借口,不愿意动手做扎实细致繁重的复习内容,不做系统化的整理笔记,这样其实是学不好的,整理的过程,是精细化学习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须躬行”。自己动手整理的系统化知识笔记,是自己的脑力思维结晶,深扎在大脑深处,与大脑神经元记忆系统钩链成网,潜意识对其有感性的“亲切”熟知感,不是看参考书上他人代劳整理出来的内容所能代替的。
方法五:及时做好复习信息的反馈,切忌得过且过
学习中的错题、疑问、焦点、疏漏、遗缺等,其反馈错源信息,都是很宝贵的增分“矿源”。针对错源信息进行自我补救式强化复习,可以把时间、精力用在刀刃上,防止做过多的无用功。及时修改,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学会做一类题,你就进步一大截。
方法六:制订科学的小计划,每天都有收获
时间安排不当,缺乏小计划,自我复习东一榔头西一锤,漫天撒网,没有每天或阶段性复习目标,或者自我支配时间安排过紧,缺乏弹性、机动性,是小计划失败的通因。紧跟着老师走是“大锅烩”,自己的小计划是“小勺喂”。“大锅烩”要吃饱,“小灶菜”要喂好。制订一份留有时间弹性的小计划,是每一位考生应切实考虑的。
方法七:养成每日自我调节的心态
科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演员大脑的特定部位贴上微电极,然后按内容不同要求,演员们表演各种电影情节。当他们演出与灰色、无精打采、消极、沮丧、愤怒有关的情节时,实验监测仪显示脑啡肽的含量随之降低;当剧情进入欢乐、健康、愉快、喜悦、自信、爱情的内容时,脑啡肽的含量也随之上升。脑啡肽是调节学习心态的天然快乐剂。养成积极乐观的积极学习心态,有利于大脑分泌脑啡肽的增加。
方法八:把精力长期专注于学习上
同学们的精力就像电灯光源,光源照得范围太广,则光线散乱,亮度暗淡。唯有把光线聚焦成光束,才能提高亮度,穿透黑暗。同学们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像激光一样聚焦投注于学习中去,可以钻透各科学习中阻碍成绩提高的任何“瓶颈口”,顺利完成差科弱科的复习升级。
方法九:增强心灵的激励力量
三分钟热度是同学们复习中常犯的通病,每天应该随时用自我想像、自我暗示、自我谈话、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鞭策,用多种激发方法突破心理上的学习高度极限,焕发出心灵的巨大潜能,使自己每时每刻处于心静如水又激情似火的自信学习状态。人的潜意识学习能力巨大,哪怕平时激发一点点,也能迅速优化你的学习状态。
方法十:找到各科的客观增分规律
成绩的提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把各科知识的梳理成网,分类解题的收获总结,文科复习注重知识的反思与整理,理科复习注重侧向思维迁移……遵循各科的增分规律去用功学习与复习,用好自己的小本本,整理学习的心得体会,就等于找到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名人的错误为什么会更多?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探索的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因此,我们不要迷信任何大师,要有审辨思维能力,因时因地思考分析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动方略,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探究精神。
谭嗣同﹕号召“尽改象形文字(即汉字)为谐声(即拼音文字)”。
蔡元培﹕认为“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钱玄同﹕宣布“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减省现行汉字笔画是治标的办法.……治标的办法实是目前最切要的办法”。
吴稚晖:在“新世纪”第40号上说,“中国文字,迟早必废”。
胡适和陈独秀在钱、吴的文章发表后,立刻表示赞同。胡适﹕“我以为中国将来应该有拼音的文字。但是文言中单音太多,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需先用白话文字来代替文言的文字,然后把白话的文字变成拼音的文字”。
陈独秀﹕“...惟有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
鲁迅﹕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若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鲁迅全集六卷一六页)他断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瞿秋白﹕“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瞿秋白文集二卷六九页。)
吴玉章﹕汉字拉丁化的发起者和领导者,将汉字定性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
吕叔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国际舆论相呼应,认为“电子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汉字行将就木”。吕叔湘于1983年3月6日重申他过去的、一贯的关于汉字落后论和汉字拉丁化优越论的主张。他说:“拼音文字能机械化,汉字不能机械化”(《吕叔湘文集》第四卷,第91页);“汉字加文言,配合封建社会加官僚政治,拼音加语体文配合工业化社会加民主政治——这是现代化的两个方面。”(《吕叔湘文集》第四卷,第116页);汉字书法“这一项艺术注定了要衰落”,汉字“现在通行的老宋体,实在丑得可以,倒是外国印书的a,b,c,d,有時候还倒真有很美的字体呢。”(《吕叔湘文集》第四卷,第113页)。他的结论就是汉字不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参见《吕叔湘文集》第四卷,第134—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