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效率的人生才有意义吗

(2009-09-03 22:54:14)
标签:

发呆

心灵

成长

自我

教育

分类: 教育感悟

让孩子和自己在一起(二)

                                   ——访鲁稚
                                 采写/本刊记者孟娜

    鲁稚:新浪亲子频道特聘专家,作家。《让孩子心灵强大》等多部作品畅销内地及台湾。

 

高效率的人生才有意义,这是一个误区

    少年儿童研究:对于家长而言,不要给孩子安排过多的事情,让孩子有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这样对孩子而言更有利是吗?
    鲁稚:有一句话:滚石不生苔。再勤奋的农民,如果不停地翻地,恐怕什么庄稼也长不起来。最茂盛的森林,都是时间的结晶,无论你种下什么东西,都得让它自己慢慢地成长。
    如果一个人,成天生活在别人的催促声中,永远有做不完的事,随时随地都在为某个具体的目标而拼搏,他怎么可能有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他的内在方向和动力又从何而来?他怎么能够认识自己,又怎么能够获得真正的自信?
    过度的工作,会让人像被掏空了一样,你自己和你的生活都变得苍白而虚弱,当初的勃勃雄心也会显得渺小可笑。人的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能量的再生需要时间,过度开发造成的枯竭,对人的损伤不可估量。
    我们经常用战争的语言来鼓励孩子,“拼搏”就是一个最常用的词。但生活中,“拼搏”能够成为常态吗?一个随时都在战斗的人,一个随时都在战斗的国家,有可能幸福吗?有可能繁荣吗?如果把学习变成了战场,同样会出现身心透支,出现生命的枯竭。

 

    少年儿童研究:有的家长说,我让孩子高效率地生活,是为了他能够养成节省时间、办事麻利的习惯,而且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这样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不是更好吗?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您怎样看呢?
    鲁稚:其实这种高效率的生活,是家长的一种人生观,是有局限性的。他认为高效率每天都在做事的生活就有意义,如果每天不是忙碌于事,生活的意义就不是那么明显。实际上,这个意义到底在哪儿?假如我们说“有意义”是对社会贡献大,是不是一天到晚忙碌的人贡献更大呢?比如一个决策者,在我们外人看来不一定很忙碌,但是他处理的事情是很大的事情,难道他的价值就比一个成天都在忙碌的人更低?一个人不能以他是不是每天都在忙而看他生活是否有意义。
    再有,咱们要培养的是什么人?从本能来说,我们大部分人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更好,收入高、生活幸福。从这种角度看,是不是每天都在忙碌就能成为你心中的那种人?
    忙碌并不是充实的象征。充实的内心生活,需要有宽裕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现在的孩子很可怜,看起来很受重视,许多家庭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全家人连大气都不敢出,更不用说是看电视、玩笑打闹了,全家人都陪着肃静。但这肃静与心灵的宁静并非一个概念,安静的环境中,孩子疲于奔命,生活就是一张眼花缭乱的时间表,一刻也不能停歇,每一分钟都要做有用的事,没有玩耍,没有闲暇,没有充裕的时间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他所做的都是自己无法选择的,一切都早已安排,他就像一个飞快旋转的轮子,既看不清道路,也看不清自己,唯有拼命地转,随着惯性往前走。这样的孩子学了很多知识,内心却未必充实。
 
    少年儿童研究:也就是说,这种状态会更容易让孩子迷失方向?
    鲁稚:是的。人的能量是有一个积聚的过程的,就像火山一样,如果随时都在喷发,那么肯定是没有大的喷发。比如这一段时间我不停地在写东西,我会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如果这一段时间我看起来很无聊,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其实自己也感到很无聊,心里面有点憋,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心里感觉到受不住这种憋,这时候忍不住又开始写,往往又会有很好的东西喷发出来。
    我自己闲下来的这段时间,其实是积聚创作的欲望。在这段时间里,其实是各种东西在你的心里积攒,碰撞,只不过没有寻找到爆发的出口。
    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就没有修复、积聚、生长的过程。他这个时候都是在别人的安排下面,就是我们说的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内心的方向感不强,比较被动。可能在做的过程中也许他不会觉得反感,也可以做下来,可能还能从中获得一些成就感,但是始终都没有自己去选择去反省的过程,其实他始终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适合什么,他没有时间。他的状态是那种很平淡的,并不是愉悦或者有激情,这对能量的发挥会有抑制,而且,他对自己的评价也会比较模糊。

 

    少年儿童研究:那么,他可能会依赖于外部的评价系统来评价自己,而对自身没有足够的认知,是吗?
    鲁稚:今天我还跟儿子谈到这个问题,上海一个13岁的女生跳楼,原因是被班主任骂了一顿,当然,不是一般的骂,骂得很厉害。我跟儿子说你不会因为这种事情而跳楼的,因为你会对自己有一个评价。那个孩子为什么会跳楼?只是因为被骂了一顿,她就对自己有这么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个极端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是失去动力、感到自卑,这都说明他们依赖外部的评价,而缺少自我肯定、自我鼓舞的能力。

        平时人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和控制,许多时候不仅是身不由已,言不由衷,甚至连内在的情感和思维都游离于自身的本意,这让人有种空虚感,恍惚茫然,无所适从。让你对自身和周遭的一切都看不清楚,更无法把握,人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恐惧和焦虑之中。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威胁、一种压力,人处于其中,能量被焦虑和迷茫所消耗,即使不做什么费力的事,也会疲惫不堪。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无法独处。孩子如果能够跟自己在一起,对于这种独处也不会很畏惧,很多人一到周末就必须出去游玩,必须和一大帮人在一起,他觉得跟自己在一起会恐慌,这也是心理脆弱的表现,他不能承受也不能享受一个人的世界。我们不让孩子发呆,给孩子生活安排得很紧,将来很可能就会造成这种情况,他必须有各种具体的事情来填满自己的内心。
 

    (未完待续)

 

    原文刊载于《少年儿童研究》2009年9期

 

高效率的人生才有意义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