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和自己在一起(一)
——访鲁稚
采写/本刊记者 孟娜
鲁稚:新浪亲子频道特聘专家,作家。《让孩子心灵强大》等多部作品畅销内地及台湾。
发呆是让孩子能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
少年儿童研究:现在有挺多成年人都希望给自己一些发呆的时间,觉得这是一种休闲的方式,那么对于孩子而言也是如此吗?您觉得应该如何定义发呆呢?
鲁稚:发呆其实是一个自我放松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呆”是外人对他的感觉,以为他停止了思维,像木头一样。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人内心最活跃的时候,只不过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和外部隔绝开了,但那才是他自己的世界。
无论在幻想还是思考,发呆是完全沉溺于自己的内心,全神贯注,情感和思维按自己的逻辑运动。孩子需要独处,需要自省,需要有完全自由、自主的内心生活,“发呆”正是这样的内心生活的一种,是一种比较轻松的状态。
少年儿童研究:有的家长是不认同这种说法的,认为发呆没用。
鲁稚:其实,发呆这个说法还比较具体,我觉得它更像是让孩子进入自己内部世界的方式,孩子通过发呆有机会和自己在一起。
这是很自然的心理状态,人存在的根本就是因为有自我存在,这种自我存在有时候会被外界所干扰,但是人始终是在回归自我的,像发呆这种时候,就会排斥掉周围的一些干扰,和自己在一起。
少年儿童研究:您觉得在这种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方式,能够起到自我引导的作用吗?
鲁稚:发呆时孩子有可能在反省,也可能在幻想,也可能什么都没做只是大脑一片空白,这种放松对减轻压力有好处。在心理学中治疗失眠的方法有一种就是冥想——想象我来到海岸边上,想象美好的事情,慢慢地心中开阔了,自己宁静了下来,释放了焦虑,可以进入睡眠,这是它的理论依据。
日常生活中孩子也有很多焦虑以及压力,这就需要一些释放的途径。发呆实际就是孩子放松的一种途径。他在这个时候忘记了或者说忽略了压力的存在,这是一种自我调节,从而能够达到心理上的自愈。另外一种状态,就是孩子没有什么特定的问题在想,像我小时候很爱做饭,很爱一直盯着炉火看,思绪也似乎弥漫在那火光中。那时用的都是柴火,那火苗红彤彤的不停地在那里跳动,看似没什么变化,其实却一直在变化,这时候的思维也比较自由,会打破一些常规的思路,这是一种自由的状态,所以孩子发呆的时候,我不愿意打扰他。
少年儿童研究:很多家长就在“孩子发呆都想什么”这个问题上纠结。
鲁稚:孩子有时是不愿意把自己想的告诉家长的,另外,孩子根本表达不出来自己在想什么,因为发呆的时候思维总是很跳跃,甚至会很怪。
少年儿童研究:会不会因为孩子压力特别大,他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是焦虑表现吗?表明孩子承受不住一些事情了。
鲁稚:孩子从心理到生理出现了这种疲惫的状态,那么他可能会发呆、会走神,这就需要休息。其实大人有时候在这方面过于担心孩子自身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很强的生命力,不管生理还是心理都有很强的修复能力,人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修复自身,人完全有能力引导自己,即使在生病的时候也一样。这是因为造化加之进化的过程使人具备了极为完备的自调节与自愈力。
为什么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因为,伟大的大自然在孕育我们的时候,为我们设计了近乎完美的“自我调节”与“自愈”功能。自我调节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在连续不断地进行着积极主动的内部协调,通过这种主动的调节,个体得以较好地适应其所在的环境;自愈是指不治而愈或者说自然痊愈。其实,“自我调节”与“自愈”是密不可分的,自我调节是过程,而自愈则往往是结果。尽管并非所有的自我调节一定会导致自愈,但是,所有的自愈都是自我调节的结果。
我曾经看到关于汶川地震后这种灾后心理干预的文章,大部分人都觉得灾民在心理上是需要安慰和救助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真正要恢复,还得靠自我的恢复,外界的干预可能会强化灾难对他的痛苦影响,让他心理恢复,就让他回归正常的生活,那时候他该上班就上班,该恋爱就会恋爱,慢慢就恢复了。
少年儿童研究:您觉得通过发呆孩子能够跟自己在一起,那么跟自己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呢?
鲁稚:我们跟自己在一起,其实是为了悦纳自己。就是说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肯定的、愉悦的态度,包括认识自己的不足。世界上没有完人,人用不同的眼光去看,肯定是不同的结果。悦纳自己不仅是看到自己的优点,同样要接受自己的缺点。“纳”就是接受,有时候人是不接受自己的。
这有个例子:一个美国姑娘想减肥,她就认为自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她应该是又苗条又漂亮。她追求心目中的样子而不接受自己,她经过各种办法没减下去,她心理产生了问题,很自闭。
后来科学发现,肥胖很大原因是基因造成,这个基因决定你会比别人多产生饥饿感。研究者就告诉这个女孩,你的肥胖不是你个人造成的,你的基因就决定你要比别人容易胖,你的肥胖不怪你自己。这个女孩改变了态度,她说她抛弃了贪吃带来的罪恶感,她不是懒惰贪吃没有能力减肥,她一直都是在听别人的评价而对自己很排斥。而这个时候她接纳了她自己。她想开了。人需要悦纳自己,哪怕是不好的方面,这样才能正视自己。
(未完待续)
原文刊发于《少年儿童研究杂志》2009年9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