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老是磨蹭怎么办

(2008-03-09 09:49:05)
标签:

教育

慢性子

性格

好恶

习惯

分类: 教育感悟
我儿子七岁了,做事老是磨蹭,做妈妈的应如何去帮助他去改正?谢谢老师!

 

鲁稚

2008-03-09 09:30:35

花儿:
对这个问题,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没有绝对不好的性格》,再贴一次,你可以看看。
就技术方面来说,有家长介绍过经验:一次不要布置太多的事情,但每一件事都要求速度和质量,卡着表督促,养成习惯就好了。这是家长的经验,我试过,没有成功。我儿子也是慢性子,也磨蹭,我现在的对策就是,除了上学这类必须赶点的事情外,其他的都随便。倒也没有误事。
有时做作业磨蹭,是因为他疲惫或者不感兴趣,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了。所以,集中注意力是克服磨蹭的关键点,这个道理大概可以通用。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因此要有计划,不能让他所做的事太冗长繁杂,尽量安排在短时间内做强度大的事,做完就放松一段时间,不要慢慢地耗,这样弹性就会增加。
————————————————————————————

没有绝对不好的性格

    每天清晨,时间总是在催促声中渡过。已经快迟到了,鲁鲁还是慢悠悠的,我不得不冲他暴吼:“快点!快点!别慢悠悠的!”他却冲我一笑:“嘿嘿,俺就是慢悠悠之神!”

 

    好个慢悠悠之神,真是万事不着急,就是天塌下来,他也是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我一度很焦虑,想要把他扭转过来。办法采取了不少,奖过、惩过,卡着表督促过……效果也不是没有,在我火烧眉毛般的催促声中,他确实快了不少,但只要我的声音一消失,他又恢复了一贯的慢悠悠。

 

    细想一下,可能这就是基因的力量。我自己就是个慢性子,不仅慢,还胆小、内向,从小学到初中,每学期的“老师鉴定”里都有一条“不敢和坏人坏事作斗争”,这在那个革命的年代,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后来进入体校,在严格管理的集体生活中,身边都是些雷厉风行的教练和同学,我的慢性子似乎也有所改善。但一当离开体校,老毛病立刻犯了,又变回原来的样子,直到现在,还是慢悠悠。

 

    我也不打算改了。人的行为很多时候就是个性格问题,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它好不好,性格就是性格,是你终身的烙印,很难改变,甚至是不可改变的。

 

    既然如此,与其恶斗,不如悦纳。慢性子虽然让我少了些风风火火,却也多了些温文尔雅;虽然少做了些具体事情,却多了些思考的时间。身体的节奏之所以放慢,往往是因为思绪在漫游,身体是消极的,精神却是积极的,我们很难说哪一种状态更好。慢性子并不是身体机能的问题,而是精神状态所决定。据说,奥运会的百米之王刘易斯就是个慢性子,而且比较内向,还是个素食主义者。这让我平添了不少信心。

 

    许多事情用不着刻意去改变它。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未必真正懂。现实中我们就常常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孩子身上。

    

    我们总是用自己的好恶去评判一个孩子,将一些原本中性的词染上褒贬色彩。比如“活泼”就是好的,“内向”就不好。这可以理解,现在的社会确实是个喧闹的社会、竞争的社会,我们崇尚开拓进取,追捧“外向型经济”,与之相适应的“外向型人才”也理所当然受到青睐。既然社会是个外向的社会,“内向”之人当然也就处于劣势。这是一般人的逻辑。

    

    各种各样的励志书、成功学也在强化这种观点。专家们似乎都在教导人如何提高表达能力,如何让自己看上去阳光灿烂,否则,面试要搞砸,谈判要搞崩,推销的产品也卖不出去了。再推而广之,连这样一些初级的事情都做不好,你的事业还怎么成功呢?“外向”之重要,可想而知。

    

    实事求是地说,一个人如果内向到完全不能交际了,那确实是影响生存能力的,确实要不得。但一般的少言寡语,也未见得就是坏事。以我们世俗的“成功”标准来看,很多大人物恰恰不是活泼外向的,反而很沉静。学者、艺术家、科学家中,内向性格更是占绝大多数,因为他们需要思考,深入的思考就必须沉静。即使一个外向的人,也有他内向的一面。内向的人往往有更多的内省,这是他获得智慧的重要途径,也是内向者能得到人更多尊重和信任的原因。

      

    大人物是绝对不能张牙舞爪的。当官当到一定的级别,需要的就不是活泼,而是稳重了。

      

    任何性格都有正反两面,只要不是极端到影响正常生活,每种性格都是应该包容的,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更何况孩子并不是面团,我们想揉成什么样子就能揉成什么样子。真若是那样,对世界来说,将不是美景而是灾难,假若世界充满着千篇一律的“好性格”,它的勃勃生机、它的丰富多彩也就不复存在了。任何性格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没有绝对不好的性格。不要简单地给孩子的性格下定论,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把性格好的方面发挥出来,坏的方面加以遏制,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

 

(摘自《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