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光武帝刘秀更始帝刘玄绿林军刘縯夺权 |
分类: 读《资治通鉴》 |
衣赐履按:上次我们讲到,刘秀的大哥刘縯成功说服绿林军各部组成联军,于公元23年初,大破新朝前队大夫(南阳郡长)甄阜、属正(民兵司令)梁丘赐军,又在淯阳(南阳市南三十公里)大破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军。
严尤、陈茂狼狈逃走,刘縯包围宛县(南阳郡郡政府所在县,河南省南阳市),自号柱天大将军(柱天都部)。王莽听说刘縯威名之后,大为惊恐,发出悬赏令,赏格高得吓人:不论是谁,只要干掉刘縯,赐五万户的采邑,黄金十万斤,位封上公!然后又下令,常安(长安)城中官署及天下乡亭(乡和亭都是基层行政单位)都画刘縯像,挂在侧堂之中,所有公务员,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儿,就是用箭射这个反贼的画像。

【射死你射死你射死你】
衣赐履说:此谓“厌胜”,厌读如压,其实跟扎小人儿差不多,王莽妄图用这种类似问候别人十八代祖宗的方法,呼唤出某种神秘的力量,致对手于死地。看似可笑,其实也没啥可笑的,人到了绝境上,可能干出任何古怪而无法解释的事儿来。
王莽诏告天下,让各级每天射刘縯的画像,简直就是给绿林军打了征兵广告啊!从此,投奔绿林军的百姓、流民是乌央乌央的,绿林军爆增至十多万人。此时的绿林军包括四个部分: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还有就是刘縯、刘秀所率的南阳豪杰。小打小闹的时候,听谁的无所谓,坐大了之后,就不能各行其是了,必须得确立一个老大,统一发号施令。
大家伙儿一商量,一致决定拥立一位汉朝的刘姓皇族当皇帝,上合天意,下顺民心。但是,究竟立哪个,分歧很大。人选有两个,刘縯的南阳班底和下江兵,主张立刘縯。而新市兵(王凤)、平林兵(陈牧)的将领认为刘縯功劳大,而且纪律严明,拥立他恐怕对自己不利,于是,他们推出一个叫刘玄的家伙,造成既成事实,然后把刘縯叫过来,告诉他刘玄就是大汉皇帝了,别再废话了!
这个刘玄是谁?

刘玄字圣公,是长沙王刘发的后人,算起来是刘秀的族兄。起初,刘玄的弟弟被人杀了,刘玄结交了一帮英雄豪杰(地痞流氓),打算借他们为弟弟报仇。有一次,刘玄在家宴请这帮人,席间有一位游徼(基层的捕盗干部,大约相当于派出所长),结果一位豪杰喝高了,自编自唱了一段小曲儿:今天一大早,蒸了俩都尉(民兵司令);游徼来得晚,炖成醒酒汤。歌手唱嗨了,游徼生气了;游徼一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位派出所长二话不说,把民间歌手五花大绑,狠狠抽了一顿鞭子,然后打算寻刘玄的晦气。刘玄倒也机灵,见势不妙,撒丫子跑了。有道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抓不住儿子抓得住爹。官府找不到刘玄,就把他老爹刘子张扔大狱里去了。刘玄听说后,想了个办法,装死,找人回家报丧。估计刘玄家里人也上下打点,官府就把刘子张给放了。
刘玄不敢回家,就在外面飘着。公元22年,平林人陈牧等人聚了一票人马,号称平林兵,响应绿林,刘玄投奔陈牧,做了安集掾(我理解,安集掾大约相当于军队里的保卫干部兼军务干部,主要做一些安抚、稳定部队的工作)。公元23年,一月,绿林军大破甄阜、梁丘赐部,论功行赏,刘玄被任命为更始将军。
新市兵和平林兵的将领决定立刘玄当皇帝,商议好后,就召集会议,通知刘縯等人参加。刘縯当然不同意,对众人说:
各位将军要尊立刘姓皇族,这是对我们的厚爱。然而现在赤眉军在青州(山东省北部)、徐州(江苏省北部)一带,已经聚集了数十万人马,如果他们听说我们立了皇帝,恐怕也会拥立一位刘姓皇族。这样,王莽还没消灭,而反莽队伍内部却斗起来了,恐怕不妥。而且,从历史上看,最先获得称号的基本上也都最先完蛋,陈胜、项羽都是现成的例子。我们现在仓促间立个皇帝,就会成为天下反对的目标,不是好的计策。依我看,不如暂且称王以发号施令,如果赤眉拥立的人贤能,我们就一起前去投奔他们,如果他们没有立皇帝,等我们消灭了王莽,再收服赤眉,到那时再称皇帝,也不算晚。还请大家仔细考虑。
大家听刘縯说得有理,纷纷点头赞成。
但新市兵将领张卬却拔出宝剑,击砍地面,说,对自己的决定抱着怀疑态度,做什么都不能成功,今天就这么定了,不允许有第二种想法!
于是,刘玄成为大汉朝皇帝的决议,就这么通过了。
衣赐履说:绿林军和刘縯部的联军,组织松散,基本上分为四大块,组织壮大以后,势必需要一个核心,否则,下一步究竟听谁的?因此,推举一位刘姓皇族,也是应有之义。显然,刘縯这边儿对这个问题估计不足,相当于被对方逼了宫,吃了一个大瘪。但刘縯还是有胸襟的,没有拉起人马另立山头儿,维护了部队的统一和稳定。
二月初一,在淯水(白河,发源于河南省嵩县西南白河乡,向南流经南阳市南)河畔沙滩上,设置坛场,刘玄登极,接受群臣朝拜,正式成为大汉皇帝(为讲述方便,后面我们称刘玄的汉朝为玄汉)。刘玄哪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啊!胆怯羞愧,汗流满面,举着手一句话说不出来。随后,宣布大赦,改变年号(把新朝的地皇四年,改成更始元年)。任命堂叔刘良当国三老(刘縯、刘秀的老爹死后,他们由叔父刘良抚养),王匡(新市兵)当定国上公,王凤(新市兵)当成国上公,朱鲔(新市兵,鲔读如伟)当大司马,刘縯当大司徒,陈牧(平林兵)当大司空,其他将领都当九卿将军,刘秀为太常偏将军(绿林军基本上沿袭了新朝官制,所谓九卿将军,即类似于文中的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等。刘秀此时还没什么威望,只当了个偏将军)。从此,英雄豪杰感到失望,多有不服。
衣赐履说:我们来看一下这次利益分配的结果:
皇帝:刘玄,原平林兵更始将军。
定国上公:王匡,原新市兵将领。
成国上公:王凤,原新市兵将领。
大司马:朱鲔,原新市兵将领。
大司徒:刘縯。
大司空:陈牧,原平林兵将领。
怎么样,看出什么没有?我们前面说过,绿林军分为两派,一派是新市兵和平林兵,另一派是下江兵和刘氏兄弟。这次分封,下江兵和刘氏兄弟完败,从皇帝到三公,几乎全是新市兵和平林兵的人。刘縯功劳太大,不封说不过去,于是,封为大司徒,算个安慰奖吧。
我们不禁要问,从史书记载上看,刘縯的功劳无人能比,他也是皇族出身,立为皇帝,似乎更为合理。但新市兵和平林兵为什么非要立刘玄为帝?他们用什么理由来说服大家不立刘縯?我们摆一摆哈。
论功劳,刘玄不如刘縯;
论威信,刘玄不如刘縯;
论能力,刘玄不如刘縯;
论地位,刘玄不如刘縯(刘縯是一方首领,刘玄只是陈牧下面的一个将领)。
那为什么立刘玄?
《后汉书·刘縯传》说,“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伯升威明而贪圣公懦弱”。当然,这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实力的大小决定利益的大小,此时,新市、平林的实力比下江和刘氏兄弟要大得多,谁枪杆子多谁说了算,你刘縯不是牛吗?我就封你个没有实权的大司徒。你下江兵不是喜欢跟着刘縯混吗?我一个也不封你。这个结果,刘縯当然不满意,但是实力不够,说不起话。
不过,如果有人非要叫板,说立刘玄不如立刘縯怎么办?新市和平林总得有个堂皇的理由来堵住大家的嘴吧?我想,有。这个理由就是,刘玄的年龄大(史书只说刘玄是刘秀的族兄,而刘縯比刘秀大十岁,刘玄、刘縯谁年龄大,并无明确记载。通过立刘玄为帝的事,我推测刘玄年龄大),他是刘縯和刘秀的族兄,刘玄是你哥,立你哥为皇帝,你还有什么好说的?你还有什么可叫屈的?你都没话说,别人谁还有话说?另外,还立你们俩的族叔刘良为国三老(秦汉时,三老大约是乡村教育官,国三老,应该是那种地位很高但没什么实权的职位),你得听你长辈的吧?
刘縯还有什么话好说?呵呵。
另,说刘玄在登基大典上汗流浃背、口不能言,估计言过其实了。人家刘玄也是老江湖,也是皇室出身,治理国家可能不行,装逼摆谱还不会吗?之所以把他写得如此不堪,想来也是史家曲笔衬托光武帝刘秀才是真龙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