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关于下一步读《通鉴》的一点想法
(2018-02-25 12:19:06)
标签:
历史文化评论资治通鉴计划 |
分类: 读《资治通鉴》 |
春节在不知不觉和云里雾里中过去了。现在我在返京的高铁上。
前向,咱们把《通鉴》战国部分读完了。读是读完了,但很多疑问还在脑海之中。比如,秦国凭什么从孝公开始,历经七代君主,一百多年,能够始终向着统一华夏的方向前行?为什么中间没有发生变故?为什么七任君主,其中不乏平庸之辈和二球呼呼的(秦武王嬴荡),并未把大秦的基业毁于一旦?一百多年来,为什么秦国的宰相,从商鞅、张仪到吕不韦、李斯,都是一时上上之选,而没有出几个赵国郭开这样祸国殃民的家伙呢?这绝不是一句秦行法制就能解释的,因为魏、韩、楚都行过法制。然而,一统天下之后,始皇一死,庞大帝国有如决堤,仅仅一年时间,土崩瓦解,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也不是一句秦行暴政、官逼民反就能解释的,因为,一百多年来秦一直行的这个“暴政”。
这样的问题其实不少,没有很让人信服的结论。这段时间,虽然没有发文,但是也一直在思考。大年初四,我和王小毛带着金大妞到新华书店,她们娘儿俩去买童话书,我则专门寻找可能的答案。翻了几十本关于秦、汉的著作,包括不少吕思勉这样的名家作品,但是我的疑问并没有得到解决。无意中翻到一个没听说过的民间学者刘义光著的《能够兑现的法律——你所不知道的秦帝国》,觉得很有意思,受到不少启发。
下一步,我们继续在工作日读《通鉴》。原打算直接读楚汉争霸,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把战国的部分,特别是秦国的部分内容略加补充,主要是关于商鞅变法,以及法家思想在秦国是如何落地生根、付诸行动的,这可能对下一步分析秦帝国二世而斩,陈胜吴广起义的真实原因,赵高如何依法陷害李斯等问题,都会有像样的启发。
另外,战国部分,基本上是一周五更,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更新(期间,只有到长平遗址考察的时候,误了两天)。下一步,楚汉相争与战国的情况不同。战国时,不管是以人还是以事件为线索,基本上都能用两三千字讲清某个问题。而楚汉争霸之后,随着史料的增多,如果一人一更,容量太大,且若干主要人物会有交叉(如《史记》的列传,许多人许多事都有重复);如果一事一更,可能又会出现大量人物冲淡事件本身的情况,这样,不论以人还是以事为线索,篇幅都可能暴涨,一天一更,对读和写恐怕都不是最优策略。
初步打算,先读着,根据读的情况,确定今后的读写节奏。
同时,希望大家能够在我们共同读书的过程中,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那种有出处的观点和有价值的材料,讨论批评,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