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声“第一槌”砸中的是“药引子”

(2009-08-22 17:21:00)
标签:

观点

娄义华

评论

汽车

社会

随笔

文化

原创

杂谈

作家

分类: 杂说世情
                    相声“第一槌”砸中的是“药引子” 

                                        娄义华
    
         中国相声剧本拍卖日前在京城落下了历史性的“第一槌”,参拍的16件作品最终拍出100.7万元,均价高达6.3万元。(《新京报》7月6日)

        相声大师一个个逐渐远去,相声后继无人,每况愈下。在“大忽悠”赵本山领衔的小品异军突起后,相声在曲艺界老大的地位早已发生动摇,被小品挤压得直喘粗气。相声界拍卖作品,激发创作团队,吸引更多的曲艺创作人才,历史性地落下“第一槌”,火爆场面不仅让业界人士感到欣喜,社会公众也为之兴奋。在相声逐渐没落的今天,可谓在危难时刻为相声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相声创作人员稀少得不是一般的可怜,那是相当的可怜。多数段子都是相声演员自编自导自演,呈现出门派的特色。社会上创作人员想插上一脚,混进相声队伍,无疑于登天。这与相声传帮带,直接授徒的发展方式有直接的关系。相声是靠口耳相传传承下来的,内耗不仅使相声本身丧失了元气,也因门派对立,使相声的继承者无法博采众长,使很多经验技巧失传。有人形容我国相声界是一个“自闭”的小江湖,社会化程度不高,由此,导致相声要满足社会需求,如今就有些力不从心,胸中“墨水”被榨干,黔驴技穷的现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艺方式呈现多样化的今天,需求百花齐放的时代,快捷的生活方式恐怕很难容纳相声演员靠一个段子演上一段日子,观众“口味”换得快,促使相声界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仅靠自己的帮派来创作,捣来捣去,观众看到的却是“味道”差不多的段子,风格非常相似。即便是几大门派齐齐上阵,年年如此,岁岁依然,谁都有“吃腻”的时候,审美疲劳早已出现。

        相声“第一槌”,公开拍卖剧本,无疑是“抄底”的反弹与觉醒,这是相声界表现出的一个姿态,一种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激发更多的创作,保护知识产权,相声创作为社会打开了一扇窗,走向社会,形成产业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就此可以拯救相声和扭转相声滑落的颓势,显然有些幽默。充其量只能说是一剂“药引子”。要想“治病救相声”,改变相声创作处境,还“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相声界的同仁“上下而求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