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贵州实践日志系列——乡村图书室的调查(2007.8.4

(2011-09-07 22:08:26)
标签:

转载

文章写得很好,我看了很感动
 

2007年8月4

早上九点,我们和罗书记等领导在都匀市的标志性建筑——文峰塔前合影留念后,我们就出发了。原本按原计划要去三都的,可是三都发大水,我们去不了了。我们临时决定去榕江县。从都匀市到榕江县的车被大水冲坏了,我们只能先回凯里再转车到榕江了。

下午两点到达凯里市,在车站买了点东西吃。就立即坐车去榕江。一路风景很漂亮墨绿色的松树直耸云霄。可坐到一半我就无心情欣赏了,因为车一直在围着山打转,我晕车了。

一直到晚上九点才到榕江县。有人接站,但我不知道是谁,也没精神问了,他们给介绍了吃饭的地方,他们去吃饭了,我不想吃就回旅店休息。他们回来时给我带了些粥。

明天早上要早走,就赶紧休息了。

 

2007年8月5

早上九点才有车去我们的目的地计划乡。我们一路颠簸,但两侧的风景实在太美了,“青山绿水”,发明这个词语的人一定是来到这才有的灵感。水真的是绿色的,而且绿的发蓝。小舟在水上慢慢前行。狭窄的水泥公路两侧是连绵的群山,连在一起的大山让人有种走不出的错觉。山上多为笔直的松树。到加两时,再往前走就是土路了,路窄的时候只容一辆车单行通过。还有很多U 型山路。我因晕车坐在副驾驶的座位上。从车窗望下去,可以看到陡峭的山崖和谷底的流水。司机看看我问,你害怕吗?我说不怕。贵州师傅的车技我绝对相信。

到达计划乡时已经是十一点多了。乡里的人大代表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我们,西南农大和中山大学的志愿者在这里支教。我们在榕江县的时候,售票员也告诉我们,有一个支教的女学生生病被送进县医院了。

我们先在他们学校图书室看了看书,可没有我们要找的书,现在的图书室管理员是2002年以后上任的,他说他对以前的事不清楚。

我们找到现在的校长吴校长,他也说不了解情况,让我们去找以前的校长石天银。在石天银校长家,他说他不认识许可、黎光寿,也不知道滋根基金会。我听了一会。没有建设性的进展。我就带着付轶群出来了。我记得吃饭时,街上已东营业厅的老板提起过,他认识黎光寿。他那应该有些线索。

他叫张益刚,据他回忆,黎光寿来过两次,第一次他见了,但没有见到他带书过来,黎光寿第二次来时他不在家,是听别人说的。是否捐赠过书,现在我们没有找到“目击证人”。

我们打算等乡长回来,问问乡长。

下午,去学校和支教的同学聊了聊。他们是做义工的。利用假期来教教这里的孩子。主要是教音乐、美术、英语等这些提高综合素质的科目。带队的叫沈忱,是一个北京小姑娘,和我们是一届。他们虽然不能在一个假期之内让山村改变,但我想靠大家一点一滴的努力,改变大山的梦想会实现的。

 

2007年8月6

早上,我们在乡办公室采访了乡长。图书室的问题是我负责问得。他坚持说他们这里的乡村图书室还存在。十四个村子只有一个村子的图书室被大火烧了。其他都保留着。现在由各个村子的文书管理,而且,书还是外借的。当我提出去看看图书室时,他说,图书室太远了。我说那就只看乡政府所在的村里的图书室,他说,现在文书不在家,其他人都没有钥匙。我又问他,从窗户上拍照可以吗,他说拍不了。窗户都是封住。文书什么时候回来他没有说具体的时间,但他很肯定,绝对在我们走了之后才能回来因为他欢迎我们下次来参观。

中午,雷小峰去榕江县城了,说要采访一个扶贫办的主任。我还在找乡村图书室的知情人。黎光寿老师给提供的线索是找姚锐。1998年建立图书室时他是学校的教导主任。我给他打了个电话。他说他在车上,不方便说。我就把我们的意图给他讲了。没多久,收到他的一条信息。内容如下:

“你们要了解图书馆的哪些情况?直接发信息告诉我,我给你回复,就不劳你下榕江了,你看行吗?若还有别的事也可以来蓉江旅游一次。”

我给他回复的信息:

“老师好,我想知道图书室对村民开放吗?图书室的管理情况如何?您认为图书室起到什么作用了?”

“我校图书馆目前没有对村民开放,因群众意识低,只对学校师生开放。我校图书馆由专人负责,全天开放。对丰富校园文化,拓宽师生只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黎光寿曾经捐过的图书现在还有吗?滋根基金会有捐赠过书吗?现在图书馆的书主要有哪些来源?”

“黎光寿捐赠的书仍保存着,滋根基金会对我校也赠过书。现在我校图书来源主要靠社会捐赠和‘两基’改革中国家配置。”

我们昨天在图书馆参观时没有发现一本可以识别出是黎光寿或滋根基金会捐过书。而按乡长和姚锐老师说法的话,这一类书是被放在两个地方。乡长说在文书家,而姚锐说在学校图书室。这似乎很矛盾。

 

2007年8月7

今天,我们要离开计划乡去炉山镇。又是一天的车程。在去往炉山镇的小巴上遇到一位阿姨。她听出我是山东人,因为她刚从北方回来,中途去过济南,我们聊了一路。她叫黄月莲,是炉山镇第二职业中专的老师。她说炉山镇这个名字的来历是因为地形象一个三只脚的炉子,还聊炉山镇的历史、南北方的差异、贵州的美丽。阿姨为人很热情。下车还帮我们找人。当接站的王树理校长出现时才回家。

我们到达时已经天黑了,王校长给我们联系住宿、吃饭。

 

2007年8月8

早上去吃早点,又遇到黄阿姨,她给我们买了一大包葡萄,送我们风油精、晕车药。弄得我们感动的没话说了。她说,在外面别人也是这样照顾她的。又和王校长去找车送我们到伟勇小学去。

王校长的爱人杨老师和我们一起去的。老校长接待了我们。伟勇村的图书室也没有了。杨老师说以前图书室里的书不是很适合学生看,大部分是杂志,平时都是老师翻翻。前几年下雨,图书室的房子漏雨,书架倒了,书就都坏了。以前的图书室现在是危房,已经不让进人了。我和杨波去看了看。锁已经坏了,我们试图从后窗爬进去,可后窗被定死了。后来杨老师找人把门弄开,我们两个进去了。房子里地板是土的,不知什么时候的雨水到现在还没干。墙上有一张上面写着图书室的字符,现在已经掉了一个角了。我从泥泞的地里找出两本书,一本是《养兰与赏兰》,还有一本是小学四年级的自渎刻本《哦,大海》。

从伟强村回来,我们去了黄阿姨的学校,参观了他们的图书室。他们学校领导给我们讲了他们在养殖种植方面斑竹帮助农民的方法,比如,定期后不定期向农民发送一些技术传单。他们的经验是有些种植养殖的书籍理论知识太强,农民根本看不了。发一些简单明了的传单,内容也不多,他们才会看,而且,他们到一定时候还回收,节约了成本,在回收时又能了解到进一步的信息。还会组织农民看一些光碟,但这一项实施不多,主要是借给他们看。因为这是职业中专,学校有开设的农业课程,学校会组织学生和农民一对一的服务。一个学生和一户农户结成对子。老师做指导,既帮助学生实践有服务农民,一举两得。

 

2007年8月9

早上九点坐车去往凯里,然后打车去旁海镇地午中学。进入旁海镇后,周围都是烟草,司机是旁海人,给我们介绍了旁海的一些情况。

四十分钟后,我们到了地午中学。这里有很多学生和老师,打听之后才知道是初三的学生在这里补课。休息过后,雷小峰向校长建议与学生交流一下。两个班,我们分两组进去了。说实话,我有些发怵,虽然校长说,随便说说就可以。我还是没底但也要硬着头皮进去。不知道说的什么开场白了,但气氛却很好。不一会大家很熟了。

中间,我做了一个关于图书室的调查,全班32名学生,只有7人借过图书室的书,而且还是读五年级的时候,从六年级后就没有人借过了。他们今年读初三,有四年时间了。

我们找了些家比较近的同学,做一些走访。这些孩子家最近的要走十几分钟,远的则要翻山越岭走一个多小时。他们学校没有学生宿舍,只能不上早晚自习,每天回家。

问他们能不能考上高中、大学时,他们就笑,有人说,他们是普通班,学习好的都在加强班了。但当我们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时,他们眼睛里的那份憧憬还在,我想,他们一样是有希望的。

下午,我们去了他们的图书室,书不多,有的很不适应这里的学生看,比如:《新闻理论》、《计算机技术》等。书架上落满了灰尘和蜘蛛网。管理图书室的老师也像我们说,图书室已经很久没有开放的。书少而且不适合学生读。他们最希望能添加些和现在课程配套的辅导书。

 

2007年8月10

早上吃完饭,我们知情人说吴廷烈,他爱人说他去旁海了。我们走访了商店,我让大一的学妹去完成。

后来,听说这里有卫生所,我们就去这里的卫生室了。只有一位女医生,却要照顾四个村子,我们了解到这里连一个测压仪都没,更别说其它设备了。两个药柜已经分不清颜色了。卫生所的房子是以前是乡镇府所在地。

杨燕医生说,现在很需要儿科、内科的药物。

据杨医生说,以前,上级医院也分配过人来,可年轻人干不了几天就要求调走了,没有人愿意留在这里。她老家是这里才留下的。丈夫和孩子在凯里市。他们只能周末见一面。

晚上,李志兰同学请我们去他们寨子参加晚会。他们女生篮球在市里获奖,奖金是二百块钱。他们决定拿来庆祝。我们就去了。晚会很热闹。

 

2007年8月11

上午回小学,迷路了,走了两个小时,靠遇到的不到三个人问到了路,累得不行。又坐车到凯里市,进行我们最后一站的调查。到凯棠中学是黎光寿的朋友刘剑锋送我们去的。

晚上到达的,凯棠中学的副校长接待了我们。明天早上再做计划。今天实在是太累了。

 

2007年8月12

上午,我们去图书馆调查图书情况,因为是暑假,图书室的管理员不在,校长说明天让管理员明天过来有什么问题问他。我们就先在图书室了解了一下情况。下午去镇上的网吧上了一小时的网。写了篇博客,可是没发表就莫名其妙的关掉了。有些恼火就出来了。

这里也有支教的大学生。是延边大学的学生,杨波想去采访他们,让我陪着,我就和他去了。但结果不怎样,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以后和凯棠的未来都没有想法。总是想韩国。我很容易把情绪摆在脸上,怕引起不痛快,我就拉着杨波走了。

 

2007年8月13

上午在图书室,管理员给我们介绍了这里的图书室的管理情况,借书证、借书登记都很完善。我们也问了些问题。关于图书室的困难,老师说主要是他们没有关于图书室管理方面的书,他是半路出家,不是很明白图书室到底应该怎样管理,而且他说自己老了,学电脑有些慢,还要多找些年轻人来帮帮忙。

十一点左右校长让我们和在学校补课的学生交流一下,我们就去和他们聊了聊。

 

2007年8月14

上午,我们就回凯里了。明天的火车票,我们六个人回去,雷小风要去从江看望李春燕医生。王文晓直接回家

在凯里市,黔东南的前政协主席邵南平接待了我们,还给我们安排了住宿。他人很好,说话和蔼可亲。他给我们讲支教、做调查的看法。

晚上遇到在计划乡支教的华南农大的同学,他们在买纪念品。我还遇到一老乡,烟台的。我们留了号码。我们去超市买了些火车上吃的东西就回去了。明天早上十点半的火车,今天要都准备好。

2007年8月15

人多事情也多,早上十点了人还没到齐,有人买东西,有人收拾东西,反正不能走。打的到火车站,还差十分钟开车,又遇到老乡刘红蕾(男生,他说他曾为这个名字苦恼过很久。)他在郑州转车回家。在车上他给我们讲支教的感受,他说他也是很迷茫,他觉得给这里的孩子讲课很难受,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些孩子的出路在哪。我提出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的问题,没有人能回答我。

 

2007年8月16

火车到了郑州后,人就很少了,我们可以躺在座位上,但我一直蹲在座位上,蹲了一天,因为除了只有这个姿势才觉得舒服。下午三点到的北京西站。贵州之行就结束了。

下午,和张老师交流了一下感受。现在开始着手后期制作了。

晚上在留宿的同学那里住的。想来在贵州的这段日子,真的收获颇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