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个人志 |
前日与朋友吃饭,这朋友官拜海关之镇,精研古代政府官僚行政管理制度。席间提及《风起陇西》,那朋友随口指摘出若干制度上的错误,大惊,细细请教,听得许多有趣掌故。聚会散了以后,意犹未尽,按他指点去翻史书,果然大有意思。
《魏书
卷十四元丕传》载:高祖、文明太后引见公卿于皇信堂,太后曰:“今京师旱俭,欲听饥贫之人出关逐食。如欲给过所,恐稽延时日,不救灾窘;若任其外出,复虑奸良难辨。
卿等可议其所宜。”丕议:“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将二吏,别掌给过所,州郡亦然,不过三日,给之便讫,有何难也?”高祖从之,四日而讫。
卿等可议其所宜。”丕议:“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将二吏,别掌给过所,州郡亦然,不过三日,给之便讫,有何难也?”高祖从之,四日而讫。
看完这段,脑子里想象出这么一番情景:元丕大手一挥,政府部门一群养尊处优的官员乱轰轰地跑去衙门,一个个趴在桌子上挥汗如雨手不停笔地给熙熙攘攘的饥民办过所签证。北魏这种宁可发动政府官员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也不肯改变行政程度的心劲儿,实在太可爱了。
这让我想起日本二战时期的驻立陶宛领事馆副领事杉春,这人在29天的时间里用手书写签发的签证就达2139张之多,甚至在他们两人准备乘坐火车撤离立陶宛时,还一刻不停地写着,并把写好的签证从车厢扔向等候在窗外的犹太人。
古今一辙,这种官僚世界的制度美感,实在是有趣呵。
前一篇:馒头花卷
后一篇:一位穿越时空者的最后一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