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近日刊载于正略钧策《文化信使》第97期
==============================================================================================
持感恩之心,做专注之事
——我的晋升感言
近日获悉自己得到晋升的消息,甚感欣慰。首先对给予我帮助和指导的领导和同事表示感谢。
四年前,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我是很窘迫的,尽管我几乎能把握住每次面试机会,但面试机会实在少得可怜。柳暗花明。经一位新华信校友的推荐,仅三四天时间我就得到了offer,而且所给薪水与周围同学相比很具竞争力。局势转换和幸运来得如此之快,这是我一直以来对新华信充满感激之情的源起。

图1:2004年7月,河北邢台,何辉、宋顾问、林彬

图2:2004年9月,宋顾问、王海文、刘镜怡、曹赫桐于北京三里河

图3:2005年1月,宋顾问、刘冰、陆智能于广西柳州
比进入新华信更幸运的是,我赶上了公司飞速发展的大时代。其时的新华信有着太多的精兵强将,我的前三任项目经理,林彬、王海文、刘冰,现在都已在新的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了,良师益友的指导对于我成长的价值贡献是巨大的。我觉得自己就象那个幸运的蒂姆•邓肯,刚入行就能跟着打同样位置的大卫•罗宾逊那样的师傅,接受言传身教。

图4:蒂姆·邓肯与大卫·罗宾逊
项目一个接一个地做,到现在我全程参与或负责的项目已有13个。这个过程是如此之快,以至每个项目给我的收获究竟是什么,交到了哪些朋友,去了哪些地方,迄今我都记忆深刻,仿佛发生在昨天。在有朋友询问“为什么不去机关或者事业单位而从事咨询”时,我总是这样回答:因为做咨询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并且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能够看到自己付出的回报,真正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大家都知道,有很多其他工作并非如此。
无论是工作特点、工作内容,还是生活方式,都让我深爱咨询。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曾被客户称过“宋老师”、“宋工”、“宋经理”,偶尔还有不知所谓的“宋总”,但我最乐于接受的还是在田歌时客户最先称我“宋顾问”,十分亲切,又契合我的身份。无论我是高级经理,还是总监,我都始终不会忘记自己归根结底还是一名“咨询顾问”。

图5:2004年8月,最早称我“宋经理”的是——轧钢厂办公室连主任
2005年底开博时我将博客命名为“咨询顾问列传”。后来,我隐隐有种感觉,也许这个名字的博客会一直伴我终生,它将始终致力于记叙一个咨询顾问的工作与生活。因为,无论我在咨询公司任职,还是进入企业,或自己创立企业,我永远都无法和顾问脱离干系。我知道,在咨询行业的这几年,咨询顾问的工作态度、思维逻辑、学习精神,早已深深地在我身上打下印记。我很享受于一些博友开始自发地称我“宋顾问”,看来这已不只是我对自己的定位,而已成了外在的标签了。
四年下来,宋顾问变化了不少,但对公司的感激之情始终未变。最后,再次感谢公司,感谢领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