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人大讲座情况及部分现场图片
上一场题为“咨询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讲座结束后不到两个月,我又接到了人民大学投行与咨询协会的讲座邀请。
6月8日晚6时。或许是来学校讲座的精英人士实在太多,同学们选择余地很大,我的讲座并没有招来太多的听众。不过,我记得许倬云先生在北大讲座时曾说过:50人的讲座规格是最高的,因为言者和听者之间的沟通是最为畅通的,而100人的讲座就逊色不少了,200人的则更多是言者向听者的传授,二者间缺乏互动。既然如此,那我更应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了,为大家奉上最高规格的讲演。
在这里我要向不辞劳顿光临讲座现场的DHY小姐、CW先生、奇想连篇、Eric、小南瓜妹妹、程锦、人大企管协会的朋友们致谢,你们专注的聆听是我倾心讲演的重要动力。
图:我的习惯性动作之一:手扶讲台

这次讲座的主题有三:透过流程看企业管理——“3+2”模型;正略钧策介绍;咨询生活分享。在选择主题时是颇有几分踌躇的,我自然希望把最好的东西呈现给母校的师弟妹们,我要介绍自己最擅长的思想;但是,以往我都是面向企业中高层人士进行“透过流程看企业管理”这一课程的培训,因为它存在一定的抽象与提炼,对于实践经验并不丰富的大学生而言,接受起来或许有困难。正式开始前,我询问大家,在座的有多少位MBA或有多少位有实际工作的经验?举手的寥寥无几。呵呵,我想,今天的讲演也是种别样的挑战了。“透过流程看企业管理”,号称用平民视角看待企业管理,但如何首先让同学们理解这种视角本身呢?如何让同学们也能如企业人士那般理解这种方法论的针对性呢?我并无把握。
讲座的进程波澜不惊。在以往给企业人士特别是企业家们做讲座时,他们经常能对我的观点进行发挥,或者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或者在回答我提问时只一下就命中要害令我无法再卖关子、让我稍感尴尬。与上述情况不同,同学们对我的提问的回答甚少有出彩之处,这也说明了实际经验缺乏确实对同学们认识问题造成了影响。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有同学在回答时犯一些逻辑性错误,如“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颠倒因果”、“语意的过渡跳跃”,等等,有点遗憾。例如,我问“为什么城市要建设环线?环线比辅路的区别在哪里?”有同学的回答是,因为从整体来看,环线的效率更高。这并非问题的答案,它已经是一种结果,而非动因,即“环线为什么有效率”。
图:我给大家介绍“员工能力较低使工作被分割”

(如果我确实没能够让大家理解“3+2”模型究竟是什么、意义何在,希望大家有空能够光临我的博客,我会将相关文章整理好放在上面。)
在介绍了正略钧策公司之后,我和大家分享了对于咨询生活的理解。其实,咨询生活也是我们心中的哈姆雷特,各人的理解大有不同,是苦是甜,只有去尝一尝才知道。也许,苦和甜并不重要,关键还得看你想得到什么。
图:我的习惯性动作之二:左手抱胸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提问依然踊跃。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一:宋师兄本科学信息,研究生学经济学,现在做管理咨询,你大学阶段是如何规划的呢?我现在大三,你觉得我们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
答:坦率说,选择现在的职业有很大的偶然性。我的大学阶段,相当懵懂,对社会了解非常少,用刚才“3+2”模型的语言来说,就是信息不完善。那个时候做决策,其科学性自然大打折扣。我相信,对于我们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因为你不知道一份职业做进去以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所以,若要进行职业规划,首先就得解决信息不完善的问题。具体的方法,第一,你可以和有工作经验的朋友聊天,听他们对于工作情况的介绍。第二,你可以读书,读名人的传记,你可以看看李嘉诚的生活,还是戴安娜的生活,才是你自己想要的。此外,你还需要看清自己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多数情况之下,规划都是不会变成实际的,但这不妨碍你去搜集信息和提升个人的能力。
图:我在仔细聆听同学的提问

问题二:我有一个朋友,他在一家很大的咨询公司,给山东某乡镇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他告诉我,他们给这个企业的方案都是适用于大企业的,没有特别的个性化设计,主要还是因为小企业没有太多钱做咨询。我想问,中国的乡镇企业,小企业,他们现在发展得怎么样,应该怎么发展,站在咨询公司角度如何给他们提建议?
答:你的问题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咨询公司和小企业的合作。第二层,乡镇小企业如何发展。先说第一层,别的公司我不知道,我知道新华信正略钧策对咨询客户是有选择的,一般规模太小,例如年销售额在5000万以下的企业不太可能成为我们的客户,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支付能力或许有问题,与做咨询相比,成本费用的控制或许更现实、更重要一些。在咨询市场也是有细分的,有很多小型的咨询公司专门针对小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合作情况具体如何,我不太了解。
中国的乡镇企业,小企业的发展是很个性化的,一看老板个人能力和素质,能不能有规范化管理提升的意识,二看他有没有好的机遇和运气。客观地说,国内整体的形势不是很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这是咨询公司解决不了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难题。
问题三:刚才宋师兄你讲到管理者是不讲道德的,但实际上我们往往也需要通过道德去进行约束和管理,你能再阐述一下这个问题么?
答:我刚才在介绍“权力和责任”这一对概念时,提到了“管理者是不讲道德的”的观点。这是偏激的观点。我的意思是,作为管理者,眼光应该放在有效的管理手段上,例如行政奖惩、绩效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等等,而不是放在很虚的道德等方面。这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更何况,中国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并不高,似乎还没有到应该把道德提高到很高程度的一个地步。
当然,道德也很重要,一些情况下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现在也有很多的客户来邀请我们去进行企业文化的咨询项目。但我想,它的前提是企业有一套很规范的管理制度,管理水平很高。
问题四:我想问宋老师几个问题。我自己创业也有10多年了,现在就面临一个选择,我老家在山西,朔州和大同地区有很多的企业,我有很好的人脉资源,我有个朋友在咨询公司,她建议我回老家做咨询,我想向你咨询一下,我可不可以做这个事呢?我现在有读MBA的机会,但是要交8万元的学费,你觉得我该读这个MBA么,对我创业有帮助么?
答:首先给你做一个免费的咨询吧。这个事情你能不能做,你应该首先回老家做一个调查。你需要了解市场究竟多大,那些企业都是什么行业的,所有制性质如何,都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打比方说,多数都是私营的煤炭企业,如果其中有多数的老板考虑的是把小煤矿做成大煤矿,那他需要的首先就是一个管理规范化,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咨询;如果他要做能源集团,或者他要做投资公司,不以现在的企业为母体再向外做投资了,那他需要的就是战略咨询,需要对产业选择进行研究。了解了这方面的信息后,你可以再看,自己有没有人力资源或战略方面的专家。实际上,你就是在其中牵线搭桥,整合资源。我对于其中的很多细节都不清楚,信息不完善,所以也没有办法给你进一步的建议了。
第二个问题,说老实话,我不太适合回答,因为我还不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不过我可以转述成功企业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昨天晚上我刚和一个私营企业家交流,我们经常就这样的问题进行探讨,按照他的观点,他不会赞同你去读这个MBA。因为,如果你想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你完全可以去读书,或者上一个专门的课程,而不必去读一个MBA。而且,创业所需要的素质是MBA学不到的。如果你过去10多年的创业,都是集中在一个行业,或一两个相关的行业,那你一定积聚了很丰富的行业经验,这对于创业是非常有用的,你更没必要读MBA了。但是如果是在多个行业之中不停的尝试,那么积累下来的行业经验相当少,对创业的帮助就相当有限了。
特地自世纪城赶来的传媒精英DHY小姐以她特有的专业素养给我提了一个问题,题干内容太丰富,我只能简要地记叙:你刚才讲到很多的同事离开咨询公司以后都有了非常好的职业机会,那么咨询公司如何留人呢?咨询公司较大的人才流动对于整个行业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
她的问题表达极尽铺陈,而且十分尖锐,对我来说是一个难题。我思考了许久:人才流动率高对公司自然不是好事。一个咨询顾问刚刚成长起来,正该为公司创造的时候,被挖走去做老总了,这对公司自然有不小的损失。我们确实有很多同事的目标是自己创业,或者去一个很大的公司,支配更多的资源,但也有一些同事,他们想成为咨询合伙人,或者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咨询师”。后面这一类同事,他们会把我们前一类同事留下的痕迹进行整理,用于指导其他人的工作。……
最后,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向我提问:宋师兄,你个人现在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呢?
呵呵,我该怎么回答呢?怎么回答都不太妥当。后来我也打了个太极:咨询做久了,我也给自己的职业规划做了一个咨询,提供几种可选的方案。第一,如果没有其他的特殊情况,我将在公司持续做下去,提升自己。第二,如果有很好的创业项目,很好的投资人和团队,我也会离开公司去开始自己的创业历程。第三,如果有一个我很感兴趣的行业,企业让我去从事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职位,我也会考虑的。实际上,第一种方案可以为第二种和第三种提供机会。
对了,今天的主持人很职业。在她很有风度的宣布讲座结束后,又有几位同学围过来问问题。颇有意思的是,一个同学走上前来:
“宋师兄,我一个朋友看了你的博客,他说你的文章不错,挺有想法的,听说你在人大有讲座后,他让我一定要来请教你一个问题。”
我来了兴趣。
“他和几个朋友一起集资创业,其中一个朋友负责主要的运作。现在的问题是,他把大家的资金挪作他用,而且不听其他人的劝,双方的关系很僵……你说我们该怎么办呢?”
呵呵,我笑了,咨询顾问的作用被放大了。我很想帮他,不过确实爱莫能助:“我对这样的问题没有研究,它不属于管理的范畴了,是社会性的问题。我建议他去找企业家来帮助,特别是私营企业家,听听他们的意见吧。”
图:讲座结束后与同学们合影

……
自6点开讲,到9点,3个小时过去了。我谢绝了有同学吃饭的邀请,赶紧回家,因为,我得赶明天上午7点20的早班飞机去武汉,有两场培训还等着我,培训材料和考试试卷还没有做完。
周末没有了,咨询真的是生活。
后记1:
世界很小。
程锦,2004年6月,在我第一个咨询项目上,他是那家钢铁企业轧钢分厂的生产调度。当我无意中翻看员工花名册时,我不敢相信,这个当年才20周岁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已经2年!后来,他和我们接触较多。我和同事H发现,他思维敏捷,颇有雄心。用他的话来说,受你们的影响,我要考MBA,做咨询去!
04年8月项目结束。当我06年在人大篮球场偶遇他时,他已经是人大MBA,中国最年轻的MBA了!07年6月8日,他也来到了我的讲座现场,结束后将我送到西门外的出租车上。
世界真小。希望他事业有成,不断创造“最年轻”的记录!
后记2:
6月9日凌晨。做完培训材料,收拾完东西已经是夜里2点。休息3个多小时后赶往机场,我非常吃惊地发现,早晨6点多的首都机场竟然如火车站那样繁忙,人来人往。
本想在飞机上好好睡一觉,没想到坐在附近的一对双胞胎宝宝太能闹了,我估计整个飞机的人的睡意都没有了。倒也不错,我一改不和别人主动攀谈的习惯,和旁边的一位漂亮女孩子聊了一路,愉快得很。
图:武汉讲座现场我的讲台

11点赶到了人力资源部X部长的办公室,他给我介绍了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我们一起探讨了培训和考试的安排。下午2点开始给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培训,3个半小时的培训令我的嗓子不堪其累。晚上谢绝了吃饭邀请,我独自在一小饭店,吃着武汉最棒的红烧鱼块,小酌一瓶啤酒,看着武汉当地杂志——《特别关注》,惬意得很。
图:我的晚餐:鱼+花生+啤酒

周日上午顺带着给大家讲了EXCEL图表的不同用法,然后是考试。拿好咨询合同,下午5点25分的东航返京,我的才子朋友佟伟楠正在方庄餐饮街兰特伯爵等着我和他共饮。
图:考试现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