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大餐        ——读阿加莎·克里斯蒂有感

(2005-12-20 09:37:33)
分类: 过往随笔
我的大餐
 
宋炜
 
    我始终认为,一个没有读过阿加莎·克里斯蒂、不了解赫尔克里·波洛的读者,不能算是一个“侦探小说迷”。阿加莎笔耕不辍达半个世纪,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最具特色的是以波洛为主人公的侦探小说系列。鼎鼎大名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均出自她笔下。
(一)

    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一个人被害了,而凶手就在这里,尚未离开。这样的题材对于侦探小说家的智慧无疑是极大的挑战,柯南道尔、横沟正史均有不错这方面的作品。而阿加莎该类题材的构思最巧妙。
    《东方快车谋杀案》,描写了洲际特快“东方快车”在行驶时,卧铺车厢内发生的一起谋杀案,犯罪手法及其怪异,被害者共计被刺13刀,部位、力道各不相同。同行乘客的证词也互相矛盾,使案情更加扑朔迷离。是尚在车上的人所为,还是凶手行凶后半途下车了?也许,如果波洛不在车上,永远就不会有人来给我们解开这个迷团了。
    《无人生还》(早期译为《孤岛疑案》)则是少数的非波洛系列而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品之一,很多人把该书评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第一作品。10个人同时收到了一封匿名邀请信,邀请他们去一个小岛度假,由于信中提及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在早年各自犯下的过错,他们只能赴约。渡过了一个平静的夜之后,他们惊异地发现,联接小岛和外界的唯一媒介——小船不翼而飞了!此后,谋杀开始了,10个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而且被害方法完全按照一首古老的童谣所记载的那样。凶手就在这10人中间?!而当我读完倒数第二章之后,我已经对在这10人中找出凶手不报希望了,以为,这可能就是一个局外人设置的圈套。但是,最后一章将我的想法击碎了。《无人生还》简直是一部关于犯罪的百科全书,而且杀人最多,其动机是什么,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后者,那个所谓的罪犯,照我看来,根本就没有犯罪,尽管事实上他确确实实是个比坏蛋还危险的邪恶之徒。
    显然,情节的曲折离奇正是侦探小说迷所钟情的。阿加莎的笔下一个个棘手的案子,犹如侦探小说迷面前的一道大餐,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则是一位绝对出类拔萃的厨师。在她指挥下,赫尔克里·波洛不断地用一道道开胃菜、饮料吊起我们的胃口,但却填不饱我们的肚子,让我们对最后的正餐充满期待。
(二)

    我之所以喜爱阿加莎的作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独特的心理描写。而主人公赫尔克里·波洛,则可以算是一个没有学位的心理学家了。
    一项行为之所以成为犯罪,除了有最终的伤害性结果之外,另外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从法律上得到确认的,就是动机。波洛开始考虑一个案件,最先入手的就是——动机。而这最为关键的动机,在犯罪行为本身、嫌疑人的自身属性,所有的细节问题上,都有反映。和福尔摩斯不同,波洛、马普尔小姐(阿加莎笔下另一个主要人物)已经不是从单纯的现场物证如指纹、痕迹等分析作为破案的主要线索,最主要的是利用过人的观察力与分析力在分析着每个人物或潇洒或邋遢、或富贵或贫穷、或好象与案件有直接关系或好象没有什么关系的所有人外表之内所隐藏的种种或高贵或令人厌恶的人性。
    《牌中牌》中案件的侦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波洛通过各人对案发当晚打桥牌场景的回忆,仔细比较各人叫牌风格的异同、计分人的特点,估测出各嫌疑人为凶手的可能性。最终发现,凶手果然通过叫“大满贯”来让大家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牌桌上,然后借故离开座位,不声不响地杀害了房间里坐在躺椅上休息的另外一个人。
    “他发表了这些见解后,往往轻叩着自己那蛋形的脑袋瓜儿,那洋洋自得的劲头颇为可笑,接着还自鸣得意地发表如下的一通议论:‘真功夫是从这里头来的,这些微小的灰色细胞,mon ami(法语,我的朋友),可永远不能忘记这些微小的灰色细胞哇。’”波洛的“灰色细胞” 就是这位矮个子侦探对每个人的心理动作科学推理的因子。
(三)

    读日本的侦探小说,总有这样的感觉,作者在刻意地营造紧张气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似乎全部发生在夜里。然而侦探小说,并不总是充满了血腥、暴力。阿加莎的文笔非常的干净,没有骇人的场景、没有诡异的神灵、没有格斗凶杀的直观描写,就连罪犯也是那么的彬彬有礼,同时,波洛的侦破大多通过和嫌疑人聊天、独立思考来完成。这一切并没有使小说变得无味,相反,“于平淡中见奇崛”。阿加莎的侦探小说,并不缺乏紧张气氛。
    如同有人评论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仿佛在火炉上烧一锅水。刚开始,平平无奇,但是随着情节的推进,水渐渐烧开,故事也越来越精彩。”阿加莎的小说也是如此。对于一个阿迷来说,在经历半天的冥思苦想却不得其解之后,最开心莫过于,在书最后十页,听赫尔克里·波洛讲一堂案件分析课了。然后,长叹一声,“唉,我怎么就没有想到是他呢?”
(四)

    传统侦探小说的一大缺点便是雷同。柯南·道尔创作福尔摩斯便是如此,阿加莎也未能免俗。在她的小说中,“密室杀人”题材出现的次数非常多,故事迷底总在最后几页揭晓,案件最关键的疑点也将在倒数十页内点破,而且,犯罪动机也主要归结于对金钱的贪欲(复仇类等很少)。不过,用同样的题材,却总能制作出让读者猜不出凶手的案件,且读者并不觉得已经读了10部阿氏“密室杀人”第11部就可以不读,也让我们不由得佩服她的伟大智慧。
    自5年前(1997年)开始接触阿加莎直到现在,她的侦探小说我仍然没有全部读过,甚至就连最钟爱的波洛系列我都一反常态的任数本书安静地躺在书店里。其原因在于,我太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太喜欢波洛,以至于有一些书我故意不去读,而准备把她们当作是自己工作、学习取得成绩之后的一点甜美的奖品。我想起了“渐入佳境”的典故。要知道,我们要面对的,不是一根甘蔗,而是一顿顿大餐。
 

【编读往来】

问:去哪里可以购买阿的侦探小说呢?
答:西单图书大厦2层,应该是比较全的。海淀图书城也有,但是书分散在各家店,也不全,但是能打折。路边的小书店大多没有。
问:最精彩的是哪几本呢?
答:上面的“读后感”提到的几本都算是最精彩的。如果刚开始接触阿加莎,几乎所有波洛系列的都可以阅读。其他还有马普尔小姐探案系列,汤米……
问:有替代读物么?
答:可以购买美国侦探小说——奎因现代侦探小说选,风格和阿氏的小说类似,但是似乎不如后者平和(平淡?)。日本的金田一也可以考虑。其他的我就不太了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