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方
在杭州,最便捷、最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是什么?答案应当是众所周知的:自行车。那么,在杭州,最尴尬、最憋屈的出行方式又是什么呢?答案也是众所周知的:自行车。为什么会这样的?要怪,就只能怪杭州人越来越“饱满”的私家车保有量上;无论停车泊位有多紧缺,无论道路资源的“欠账”有多吓人,杭州人的人均私家车的保有量却从来都保持着全国第一的位置。要怪,就怪当下的交通管理者们奉行的“机动车优先”的理念了:为了让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不仅能有地方停泊,还能越跑越快,相关部门真可谓是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于是,原本就不算宽敞的人行道,纷纷“见缝插针”地划出了一个个停车泊位;原本就算不上有多宽敞的非机动车道,更是不断地被侵蚀,被蚕食。比方说,杭州中河北路的凤起路到庆春路这一段,原本的非机动车道是5.5米,在这样的非机动车道上骑行,那真叫“一个爽字了得”了。但交警却“看不下去”了,用了一道铁制的隔离栅栏,将之一分为二,宽的那一道约为3米多一点,漆上了底色,辟为经常是空空荡荡着的公交车专用道;留下窄的那一道,约为2米多一点,就是非机动车道了。在这条“长弄堂”似的车道上骑行,那就相当局促了。常常是前面有一辆残疾三轮车在慢慢行进着,后面长长一排的电动车队便只能耐着性子慢慢跟进了。要想超车么?除非将电动车驶入快车道了。
但就是这样打了大折扣的非机动车道,骑行者们仍然坚持说,在杭州,像这样的非机动车道已经算是好的了。因为,比这更为局促的那可多了去了,很多非机动车道,不是被停着的机动车堵了,就是被莫名其妙的各种原因占用了。常常是骑着骑着,要么冲上人行道,在摩肩接踵的行人当中横冲直撞地行进着,要么冲进机动车道,让“肉包铁”在“铁包肉”的间隙中机敏地躲闪,疯狂地冲刺。
知道当下最最狭窄的非机动车道到底有多狭窄吗?据杭州某知名论坛评选,在杭州这个原本被称之为“骑行者天堂”的城市里,被网友们评为“史上最窄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仅为35厘米!这条“创记录”的非机动车道就位于玉皇山路与莲花峰路交叉口附近。让人不解的是,这么“促狭”的非机动车道是怎么划出来的呢?据景区交警称,每到节假日,玉皇山路就会格外拥挤,为了缓解玉皇山路交通拥挤的状况,他们创造性地将玉皇山路和莲花峰路交叉口附近的车道改为一个直行道,一个右转弯车道。说实在的,道路资源就那么点,这种“创造性的结果”,也无非是“长了人中,短了鼻头”的:机动车的确是比以前走得舒畅多了,但非机动车却只能“受委屈”了,原本就不宽敞的非机动车道,就一下子“瘦成了一道闪电”。可能有人会质疑了,35厘米的非机动车道,这已经不具备非机动车道的基本功能了,让人怎么通行呢?但景区的交警是这么解释的:这里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是可以混合使用的,非机动车可以“放心地骑到人行道上。”——原来如此,只是有一点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这条路既然已经“格外拥堵”了,为啥非机动车倒是可以“放心地骑行到人行道上”的呢?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至今都没人答理,但据说有不少骑行爱好者倒是会专程去哪道“闪电车道”上去炫一炫自己的车技的。
话再说回来,对杭州的众多骑行者来说,如此非机动车道的划分,也是见怪不怪了。为了“让机动车更加畅通的行驶”,相关部门会一如既往地、孜孜不倦地蚕食原本就并不算宽敞的非机动车。很多路段的非机动车道就是这么被一道道的交通标志线和隔离栅栏蚕食光的。到最后,就只能让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们一起,“混合使用”那条不仅可以划作机动车停车泊位,又可以成排成排地堆放共享单车,还可以与速度越来越快,刹车却越来越不灵的电动车“共享”的人行道了。不用说,在这样“混合使用”的“多功能人行道”上出行,无论是骑行者还是行人,真可谓“走得提心吊胆,走得惊心动魄”了。但是,在不少交通管理者的心目中,机动车的平均时速可是纳入“考核”范畴的,至于非机动车么,哪怕走得再缓慢,哪怕走成一团乱麻,只要不至于弄出交通事故,弄出人命来,非机动车道的时速和拥堵指数,无论如何都是进不了他们的“管理视线”的。
那么,在我们杭州,非机动车的保有量到底是多少呢?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如今无论哪个部门都拿不出一个精确数字的。那就只能告诉你一个“非常模糊”的“大概数字”了:比方说,杭州的电动车大概会超过200万量,其中,登记在册的约为150万辆,没登记的有多少呢?没人知道。但怎么也不止50万辆吧,所以,我们只知道超过200万辆这个“大概数据”了。那么,自行车有多少量呢?也只能是“一笔糊涂账”了。光是共享单车这一项,比效靠谱的“官方数字”或是“专家数字”,就有说45万辆的,也有说60万辆的,至于私人拥有的自行车有多少辆?再加上人力二轮车、三轮车、轮椅、残疾人用车等等非机动车总共有多少辆呢?那就更加模糊了。我想,说一个300万辆的“大概数字”,应当是能够“说得过去”吧。这么多的非机动车,就挤在狭窄得不能再狭窄、拥挤得不能再拥挤的非机动车道上,再加上当下的似管非管、说不管,它又是在有一搭没一搭地通过“刮风式整治”在管着的“非机动车管理模式”,很多骑行者的侥幸心理便占了上风,不少人甚至铤而走险,骑上了快车道,这就相当危险了。特别是经历了从自行车到电动车的动力变革之后,现在的非机动车,车速快了,机动性强了,但非机动车道却更狭窄更混搭更凶险了,其因果关系,只能是向着更为凶险的趋势转变了。据杭州交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今年共查处电动自行车违法176.4万,同比去年提升52.9%。电动自行车违法已成为主要交通违法行为之一。这里头,固然有着骑行者的不检点、管理者漫不经心的因素在作怪,但骑行者的路权被蚕食,尊严被剥夺,也是与交通违法行为日趋严重有着不可或缺的因果关系的。
那么,法定的非机动车道究竟应当有多宽呢?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也是根据车辆的总宽度加上超车、并行的横向安全距离,科学地制定的。比方说,自行车的安全动态横向宽度为1米,残疾人三轮车和板车的安全宽度为2~2.5米。因此,非机动车道的合理宽度最窄也不能少于2.5米。而根据我们国家的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的多年来的实践,非机动车道的基本宽度均采用3.5m(或4.0m);5.5m(或6.0m);7.5m(或8.0m)的标准。再看看杭州的道路建设的现状,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样的尺度来规划和建设的。比方说一条红线为80米的城市一级干道,便是这样划分的:双向八车道28米(城市干道每条机动车道3.5米),中央绿化带5米,两侧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绿化带各3米共6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5.5米共11米,剩下30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只不过道路建成后,移交到城市的交通管理者手里之后,这个尺度便成了“弹簧手”,几条标志线一划,或者再栏上几道铁栅栏,非机动车道的“减法”就开始做起来了。
我们不妨放开视野,看看欧美的一些国家,在那里,自行车出行的方式是被地方政府所鼓励和倡导的。因为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骑自行车是最节能的,既是零排放,又是零能耗,还可以锻炼身体。在荷兰,城市交通系统甚至还给骑行者优于开车者使用道路和绿灯先行的权利。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杭州,这一切恰恰是相反的。从路权分配上看,更是“拉了偏架”的。
有人对杭州的交通出行行为作过一次调查,,参与调查的网友高达35%的人出行方式是私家车,有17%的网友是公交车出行,小电驴出行的占33.2%,骑自行车出行占10.4%。这次调查表明,43.6%的人是通过非机动车道出行的,但在路权分配上,非机动车道在整条车道上又占了多少比例呢?
就此,我们是不是应当考虑一下,将原本被蚕食的非机动车道回归给骑行者呢?请想一想,如果杭州骑行出行的人更多且更便捷了,是有可能会使原本开车出行的人重回骑行者的行列的。须知,一辆汽车占用的路面一般可以容纳6辆自行车,而一辆汽车停车所占用的空间则可使20辆自行车停放。而事实上,很多私家车主为了出行以及停车方便,他们都已经购置了电动车,平时通勤或在市中心短途出行,就用电动车,双休日出远门度假,才开私家车出行。如是,路上开私家车的人少了,骑行的人多了,这杭州的路也就会通畅起来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