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收博取融合创新的中华文化

(2017-09-01 20:18:25)
标签:

教育

历史

时评

文化

财经

分类: 随笔与杂谈
         广收博取融合创新的中华文化


 近代,中国嫁接了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数千年来一直保持着中华文化本色,文化的根基始终没“化”。究其缘由,就是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胸襟博大、融化或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有强大的融合力,能够持续不断地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同时也能及时剔除自己的糟粕文化,创新自己新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中华文化的标签始终不变!

     中华文化不是“壁垒”文化,也不是“阵地”文化,是融合力极强的文化。

      中华文化一开始显示出能够融合任何文化的强大的特质。譬如什么西夏文化、红山文化……、满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谁的文化好就融合谁,越滚越大,越发展文化越加深厚。

    面对当前全盘西化的思潮,我们要问:中国的文化难道不如西方文化吗?回答是否定的。如果对近代中国文化缺少自信,你就从远一点的历史发问和思考!

    文化在元朝之前一直在上层建筑领域顽强发展。春秋战国的文化是百花齐放的文化,而到秦朝统一文字,其实质就是解决了多种文化如何统一如何吸附的文化工具问题;汉代顺延和光大了之前解决问题的传统,进一步解决了文化的融合能力问题。不管秦汉之后的国家是分裂成多国还是统一,也不管是“多国”语言,还是多地域方言的存在,文化为什么越来越有生命力?不管是唐宋还是之前之间之后,为什么文化的根基没退化,一次次延续了?

      历史上为什么只有秀才或统治者才拥有的“文化”,经过文化革命成了普及最广的文化?为什么儒家法家文化之争的结果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为什么批孔夫子批不倒?为什么全盘西化的调子很高的时候,走不通文字的“世界拼音化”道路?为什么我们的天南海北语言或方言不同,却能文化相通,民心相通?甚至上个世纪日本、韩国或东南亚一些国家之间能用相同的汉字沟通!“改朝换代没有破坏宗族社会的文化载体”是好还是不好?

      如今中国文化既不是上层文化,也不是宗族文化,更不是西方文化,而是正处在转化为大众文化的过程,有谁能说这个阶段中国人的脑袋完全或者全盘能被西化?

    任何具有特质的民族文化面对外来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冲击,也不管谁引领,本土文化总有自己的“老主意”,坚守自己文化基因不会突变。就像如今的日本文化不同美国文化一样,受西方文化长期熏染的日本文化还是日本文化,发达的科技与日本文化没有冲突。强大的windows技术虽然传遍世界,但每到一国,基本换上本国“马甲”,换了以后谁还管他姓什么?使用者依然依托本民族的文化来使用这个强大技术,这种高技术与本民族文化的融合,说明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质基因。

     认知文化融合的“文化观”必然懂得,看待一个民族、一个公司的文化不能从政治、集团的角度评估或评判。一种文化发展与民族性格与地域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变化文化行为也会调整和变化。

     目前世界强大的公司起家或通过强盗文化或融入多种文化,全球性的公司不仅仅要有先进技术、理念,还要有能够与本地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特质。如果不懂别人的文化又自卑自己的文化,只有等待优秀文化入侵或改造或被同化;如果本地文化有交流的资本与力量,也会通过全球化走出去,这个时候害怕外来文化的一方就会搞贸易保护主义,或者自己认为自己强大制裁别人,这种现象主要还是对自己文化缺乏自信,回避文化融合。 

     文化的先进性在于不断的文化革命,不断的强大。从甲骨文的算卦文化,到迷信神鬼文化,到农耕文化一直在颠覆中发展,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如牛毛的非遗文化,相信以后还会更多。没有了占卜文化和迷信神鬼的封建文化,新的文化出现也不是没联系的非本民族文化。文化如果有内在基因的活力,不会断崖式的变化,但一定会像占卜文化、鬼神文化、宗族文化等一样被淘汰,最终成为糟粕文化。  

     对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变革,必然有“痛点”,但绝不是对先进文化的冲击。无论“文革”还是“改革”,中国文化为什么根基不烂,总是发出新芽?就是中华文化有优秀的基因。试图否定中华文化,全盘西化的所谓精英,是既没有熟知别的民族文化,又缺乏本民族文化自信的群体。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复兴基础。有一群缺乏文化自信的“精英”,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沉疴。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政党和对民族文化自知自信的知识分子引领,而不是抱怨自己文化的所谓精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