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队买房的人都去哪了
时至今日,凡是已经买房的家庭,回看本区域的房价几乎没有后悔的;没有买房的,都在怅然追忆。虽然统计数据告诉公众:7月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房价"首次环比全面下跌",但是没有告诉已经买房的人同比房价已经下铁。而更奇怪的是“疯狂抢房”、“买房就像买大白菜”的热络场景,越来越少见,不禁要问排队买房的人都去哪了?
从购房队伍看:
一.买不起房的不再“起哄”排队。众所周知,政府推出三年内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宏大计划,吸走了候房的低收入群体。
二.买得起低价房的有了新的排队窗口。中等收入的购房人在限购的护佑,重新组建了购买自住型商品房的排队“大军队伍”。
三.有钱人的队伍浮出水面。原有的“谁有钱谁先来”的市场规则被瓦解,有钱人的购买行为也由抢房状态到了选房的境界.在高端市场,购房人成了“真爷”,“谁有钱谁先来”规则转成“谁有钱谁买好宅”的买方市场了。
四.需求市场有了新的市场现象。限购以后,适度排除了投资投机等“非分”交易行为,紧紧围绕“住”的理念规范了市场购买秩序,低收入住保障房、中等收入住自住型商品房而富人开始买大宅。
五.新购房人处在“潜伏期”。80后一群、进城打工一群、被城镇化的乡下农民处在“买不起”“租不着”尴尬期。但是,随着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的预期扩散,依然是“去库存化”的潜在客户。
从开发商角度看:
一.摘牌土地上建什么类型的房子“被规范”。土地所有者对土地使用方式有了细则规定,建商品房要保证配建一些保障性住房、豪宅建设量“被减少”。供给对应了分化的购买人群队伍的需求。
二.开发商开始理性开发。房地产市场经过30年发展,许多开发商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城市综合体、组团综合功能区备受青睐,购房人购房的理由“被引导”。
三.各个楼盘的房价越来越透明,供给的楼盘因为“公开”而形成稳定行情。多层次供给与多层次需求的对应关系越来越明确,形成地域环境差别、地点位置差别、公共环境各异、配套设施多样的楼盘供给。
从市场角度看:
最近,市场上花样百出的所谓楼盘“降价促销”如“零首付”、“降价险”、“低价团购”、“打折利率优惠”等营销手段,试图重整适合本楼盘的购房“队伍”,不同的楼盘试图“打开”属于有自身地域、地点、楼盘特色的营销“窗口”。
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对过去商品住宅认知有了认识的新变化。如:纯商品房=高品质=高房价;再比如:保障性住房=市场的基石;还比如:自住型商品房=市场的基础(一线城市)......。如此系列的结构市场,2010年之前有吗?换换脑筋把房价高低作为判定市场的标准,转为对结构市场和综合市场的思考,想想排队买房的人都去哪了,才会看清市场。
其实,市场结构变化了,多种(重)市场形成了,市场规模扩大了。“疯狂抢房”、“买房就像买大白菜”的热络场景,会越来越少。购房人学会漫步于房地产市场,市场会越来越平稳。我认为,如果通过房价判断市场会进入“瞎子摸象”的认识误区。
加载中,请稍候......